从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变是如何的?

如题所述

沈阳,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随着它自身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到19世纪末,已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1895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在沈阳大东门里创办了盛京机器局,第一个采用蒸汽机为动力,进行机器生产,标志着沈阳近代工业出现。1898年,改为奉天机器局(后又改为奉天银元局),开始铸造银元。1894年和1898年又先后开设了华丰官帖局和通济官钱局。但是,沈阳的近代化刚一起步,就受到了帝国主义的摧残。甲午战争、俄军占领、日俄战争接踵而至,使沈阳的近代进程整整耽误了近十年的宝贵时间。日俄战后,近代化工业有新的发展,造砖厂、造纸厂(又称“官纸局”)、硝皮厂等官办工业相继出现。有些私营企业也开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1905年,创设奉天官银号,开始发行纸币(凭帖),1909年改为东三省官银号。东北推行“新政”后,大清银行、交通银行也相继在奉天设立分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开始在奉天出现。先是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于1899年修至奉天,1903年正式通车。接着,英国投资的京奉铁路于1907年通至奉天的皇姑屯,1911年通至小西边门外新站。日本人强行改筑的安奉铁路亦于1911年全线开通。

随着沈阳经济的发展和逐步近代化,沈阳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开始了,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变,城市面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道路与交通的改善沈阳城的街道,历来都是土路,风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行走极为不便。即使是四平街的路面。也只是以三合土夯实,冬天极易冻裂。1906年起,开始用石子铺路。沈阳城里第一次出现了轧路机和洒水车。同时,对市内的排水系统也开始进行改造。但直到1911年沈阳才出现两条柏油马路,一条是从小西门经马路湾到奉天驿(今沈阳站);一条是从大西门经马路湾到奉天驿。但两条路都不宽,只有4.1丈和3.15丈。当时还设有奉天种树公所,沿街路两侧种植街树。而用于市内营运的交通工具也开始在沈阳出现,最先出现的是俄式四轮马车,以后是日式人力车(洋车,又称黄包车)。官员们出行的轿子也改成了封闭的四轮马车。1908年1月4日,新的交通工具马拉轨道车开始营运。这套设备虽系日本淘汰的旧货,但它是沈阳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速度快而方便,因此,开通后颇受欢迎。它运行之初是由小西门到盛京火车站(今老道口附近),全长4.03 公里,奉天驿建成后,又向西南延长1.2 公里到奉天驿。每日往返一百六十个车次, 日送乘客达七千人次。

奉天机器局

近代通信工具的出现1884年,清廷首先开通了北京经山海关到营口、旅顺的有线电报业务,第二年又从营口延长到沈阳,以后又从沈阳延长到朝鲜以及东北各地。当时在德盛门内公署前胡同,设有奉吉黑电政监督处。后经俄、日两次破坏,机房、杆线多遭损毁。到1906年,又于省城设置电报总局,重加恢复。1906年7月,在电报局内附设电话局,开始创办电话业务,初在各官署安装了三十几部,免费使用。从1908年3月起改为营业性的通用电话,准许商民安装租用,设话机一部,收安装费十元,月租费六元。到1909年底,电话安装者已发展到二百四十三户。1910年,又开通从沈阳至营口、辽阳、海城、新民间长途电话。1906年成立奉天邮务总局,开展邮政业务,取代了已经落后且被俄、日破坏殆尽的驿传系统。

其时,在沈阳还有日本开设的电信系统。早在日本占领沈阳后,就随之开设了铁路电话和军用电话,以后,不断地扩充。1909 年9月,日本关东都督府邮政电话局在沈阳设立支局,造成沈阳一地二元的邮政系统。商埠地有不少使用日本的电话业务。

铁道马车

电灯等的出现沈阳电灯最早在日本的“满铁附属地”出现。

1908年6月,满铁奉天电灯管业所在西塔开业送电,主要用户是附属地内的日本人、日本兵营及盛京火车站。发电的主要设备是120千瓦的三相交流发电机,是日本陆军占领旅顺时从沙俄手中获得的。后来,由于功率小,淘汰后被满铁运到沈阳继续使用。

第二年10月,由东三省银元总局创办奉天电灯厂,厂址就设在大东边门里银元总局院内空地上。所用锅炉、办公室等都借用银元总局原有设备,只添置一台发电机组。1909年10 月15 日开始发电。当时,电灯厂规模很小,仅配有西门子300千瓦发电机一部,用户也只有几百家。当四关路灯发光后,深得行人和市民的称赞,于是,用户日益增多,业务发展很快。1910年8月20日,电灯厂从银元总局划出,更名为奉天省电灯厂。后来又添设美国制造的奇异350千瓦发电机一台,专供夜间使用。至1919 年(民国八年),电灯厂已初具规模,发电量1000千瓦,安装电灯已达五万余盏,营业区域达四十平方公里。

大清邮政局

东三省公报

近代文化事业单位的出现20世纪初,随着全国废科举、办学校热潮的兴起,在沈阳相继兴办了一批大中小学和专业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905年12月21日),沈阳历史上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诞生。它就是由盛京将军赵尔巽支持、由奉天省学务处谢荫昌主办的《东三省公报》,馆址设在鼓楼南关东印书馆内。1907年2月28日改为《东三省日报》,由奉大商务总会主办。1906年,学务处又创办《奉天通俗白话报》,同年10月18日,日本人中岛真雄在沈阳创办《盛京时报》。1909 年2 月11日,由张荫麟(回族,北京通县人) 创办的沈阳第一份私人白话报《奉天醒时白话报》在太清宫西院诞生(1912 年改名为《醒时报》),该报仿当时时兴的白话报的体例,以“改良社会,开通民智,提倡教育,振兴实业”为宗旨,一时影响很大。到辛亥革命前,在沈阳创办的官、私中文报纸还有《简明日报》《奉天教育官报》《亚东白话报》《微言报》《大中公报》《奉天劝业报》《国民日报》《奉天商报》《谭风报》《民声报》等。除了兴办大中小学和各类专业学校之外,还于1908年10月在大南关建成了沈阳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奉天图书馆”,深受市民欢迎。

公园等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清末,沈阳的公园建设成就显著。

首先开发建设的是大东边门外的小河沿万泉公园。1906年始由私人投资修建,民国二年由东三省官银号接管,始为官办。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提议创建奉天公园,位于现市政府及其西侧原沈阳宾馆一带,面积近四万平方米。园内有鹿苑、鱼池,园北有揽辔亭等。徐世昌曾为揽辔亭撰写一副长联:“地居欧亚之冲,问当代名豪几人经过;亭外山川如绘,考沿疆形胜注我怀来。”表达了当年徐世昌主政东北时的气概。当时,还有美国领事馆公园(今八一公园)、大东公园等。

奉天公园

公共卫生机构的设立在清光绪之前,沈阳尚无公共卫生机构。

光绪七年(1881年),左宝贵创设牛痘局,给民众接种牛痘,此为沈阳公共卫生事业之嚆矢。1885年,基督教会办的盛京施医院在小河沿(今省肿瘤医院) 开业。

1896 年, 左宝贵成立同善堂,将牛痘局并入其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同善堂附设医院,但并无其他设备。1905年,盛京将军将奉天警察总局改为奉天全省巡警总局,兼管工程、卫生事宜。“局内设卫生科,掌防疫、清道、检查饮食物品、药料、稽核医院等事。

同时,各属巡警局设卫生一股,主管地方卫生。”还在奉天城北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医院,并颁布了沈阳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城市降生方面的法律。1907年又设官立卫生院,春秋两季施种牛痘。1909年,省城警务公所设东、西两个清道队,每队二百一十人,负责街道的卫生。为保证肉食的卫生,分设西、南、北三个屠宰场,派兽医官等对牲畜进行检疫。

奉天同善堂

1910年11月,鼠疫开始在哈尔滨及其附近城镇蔓延,1911年1月2日,奉天发现了第一例鼠疫患者并死亡。“这次鼠疾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一是感染必死无疑。见于记载的病例共四万三千九百四十二人。

死亡四万三千九百四十二人。没有出现可以验证的康复病例。”(《奉天三十年》) 流行极速,铁路沿线多被感染。“数月间,传播及数十州县,患较重者,全家毙命”;“员役兵警亦死亡相继,危险之状,前古未有也”。当局立即成立防疫总局,下设防疫机构,分置五百五十余处,负责查验、隔离、医药、埋葬、焚烧、堵截、消毒、卫生清洁等项工作。当时关闭了通往北京的火车,在城郊建立了六个隔离营。在奉天的一些外国医生也参加了防疫工作,自愿到铁路车站从事防疫工作的出色的英国医生、盛京医学院教授亚瑟·杰克逊先生还为防疫工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处置得当,故疫线中断,“不数月而全省于一律平靖”。这次防疫可以说是对沈阳刚刚建立的卫生防疫机构的一次检验,通过这次防疫工作,“现成防疫方法的价值已经融入很多人的心中”。1911年4月3日,当鼠疫还在蔓延的时候,清政府召开了一次国际专家会议,邀请各国专家到奉天研究这次鼠疫的性质,讨论防疫和根除的方法。共有十一个国家,派出了三十三名代表莅临奉天。大会到4月28日闭幕,会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20世纪初,沈阳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也仅仅是起步阶段。而此时,腐朽的封建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不久就爆发了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的历史时期,沈阳的发展仍然是历尽沧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