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让唐朝国力骤减,在历史上它具体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发生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战争影响:
  一、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三、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四、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五、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六、西域独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1
安史之乱(公园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是中国唐朝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末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由盛而衰转点,因为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叫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影响是巨大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1.社会由安定转为混乱 !使中国经历了一次空前浩劫。 宫室焚烧、百曹荒废、生灵涂炭、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民不聊生,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描述了战乱过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状态。
2.安史之乱破坏了贞观之治以来的中央集权,是后来藩镇割据的祸根。 唐王朝自盛而衰。战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割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割据幽州(今河北北部),都挂衔唐朝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北三镇.此后其它旧部余孽争相效仿.形成了事实上的封建割据局面,使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旁落到各割据势力,唐王朝已无力形成欣欣向荣的气象.

3.使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加深. 连年战争,造成民力凋敝,税收严重不足,后续的唐统治阶级被迫增加税收,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迫使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举兵反叛,至唐中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造成户口大量锐减,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4.国防力量空虚, 边疆不稳 ,经济重心南移 . 唐王朝国力空虚,失去了对周边地的控制。吐蕃人从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至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

5西域得势. 社会不安宁,军备贫乏,对西域鞭长莫及,尽管西域仍然有“奉国之诚“,唐中央政府却“事势不及相恤”,只好听之任之,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第2个回答  2019-10-14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 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
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
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3个回答  2019-12-08
安史之乱指的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4个回答  2019-10-14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历史上非常大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因此以他们两人的姓氏命名为“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对整个唐代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