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不杀功臣吗?

如题所述

到了晚年,李世民也逃不出历代皇帝的怪圈,开始猜忌和杀害功臣来,因李承乾谋反案处死了平定高昌的侯君集以及杜如晦的儿子驸马杜荷,如果说侯君集杜荷还是因为参与皇室纷争而被杀,那李世民的另一位功臣张亮的死就是彻头彻尾的冤杀,仅仅因为收养了500个义子,就被认为是反形已具,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外我们宽容的唐太宗还曾经处心积虑的想杀害唐俭,对他的“镜子”魏征推碑悔婚,死前还无故将李绩贬官,已近乎到了不可理喻的状态。

到了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期,更是将唐太宗晚年迫害功臣的传统发扬光大,先以所谓的高阳公主谋反案处死了房玄龄的儿子驸马房遗爱,柴绍的儿子驸马柴令武,在这次谋反案中完全无辜的唐朝开国功臣之一江夏王李道宗也被牵连致死。此后唐高宗李治又以所谓的谋反罪名逼死了自己的舅舅凌烟阁第一功臣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仅以唐太宗的所谓凌烟阁24功臣为例长孙无忌,侯君集,张亮三人死于非命,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的儿子难逃一劫,而魏征,李绩两人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牵连。再加上唐朝被迫害致死的其他功臣,整个唐朝的开国功臣受到株连的委实不在少数,这也算得上唐朝对功臣宽容?那真正做到了不杀开国功臣的东汉刘秀与赵匡胤有该如何评价?总体上来说刻薄寡恩的唐朝的前三位皇帝对待功臣的态度比刘邦好不了多少,迫害的功臣并不见得比刘邦少,只能算比朱元璋宽容一些,所谓厚待功臣完全是欺世盗名的说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8
唐初不杀勋贵不是不屑杀,也不是不敢杀,而是不能杀。为什么不能杀?对内,唐初政出三门:皇帝、东宫、天策府,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以接到命令的顺序为办事依据。即先接到谁的命令就执行谁的。三股势力明争暗斗,正是用人之际,自己人自然不能杀,对方的人要拼命笼络。对方的文臣武将实在不能收服的,还是相杀的,还是要杀的。问问尉迟敬德、魏徵、刘文静、敬君弘、吕世衡、李承道、李承德他们或想杀人,或是被迫害、或是被杀玄武门前后的血流的够多了,这种集中的清洗,何谓不杀功臣?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谁的手上没沾染功臣的血?
只是形势所迫,不能滥杀而已!多少大战,还在打天下,怎么杀功臣?杀了谁去打天下?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紧接着王君廓平庐江王李瑗叛乱、罗艺叛乱、唐拒突厥于秦州之战、泾阳之战,便桥会盟,以武力为威慑,以财帛买平安。随后就是贞观元年,李世民因便桥之耻,此时便定下灭突厥的总方针,贞观四年终于灭亡了东突厥。贞观九年又大败吐谷浑。看看,内乱不断,外患频起,用人之际,怎么能杀功臣?可以说,贞观之治不仅是文臣的辛劳成果,也是靠武将们打出来的。
总之,唐初是杀功臣的,只是比较克制。克制是因为形势需要,需要功臣们继续卖命,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所以不能杀。杀不杀功臣主要看皇帝,如果皇帝觉得自己和儿子控制住功臣,那就完全没必要杀。比如刘邦,当皇帝时已经50多岁了,自己年龄大了,干不了几年了,儿子才十几岁,而且手下的功臣分两种,一种是自己人,如萧曹张周陈,一种是以前的军阀,前一种刘邦是放心的,一个没杀,后一种连老子都不服,以后会服儿子吗?所以刘邦要杀第二种功臣。
第2个回答  2019-07-08
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和功臣共始终的办法来处理一向困扰君主和臣下双重方面的问题,获得了后代史家交口的称赞,然而,究其内里,这和刘秀长期以来的行事风格是分不开的。史书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这是光武称帝之后和家人团聚的一场普通对白,也是一次光武的自我政治宣言: 帝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以柔术治天下道出了光武治术的本源所在,对于这一点光武本人并不讳言,他教诲臣下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光武一反汉高强硬的做法,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保全首领的做法。比如大将冯异威权日重、关中瞩目,有人告发冯异准备自称咸阳王,刘秀就把这个书信交给冯异本人,冯异惊恐异常,上表自辩,刘秀回复说:“将军之于国家,义同君臣,恩犹父子,何忧之有也?”大司马吴汉屠戮成都,而光武出于保护的角度考虑宁可责备宗室刘尚没有尽到劝阻的指责也没有对吴汉加以刑诛。同时,光武还比较喜欢通过旁敲侧击的办法表示自己真正的政治意图并且曲意的传达给功臣,太子问光武关于战守的方略,光武回答说:“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邓禹、贾复等人立刻读懂了皇帝的意思,纷纷解甲归田。而光武本人在达到目的之后,也经常大施恩宠的手段,史称:“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诸侯,而太官无馀。”光武尽量扩大和功臣之间的政治距离而缩短和他们亲朋故旧的间隔,把亲情上升到政治之上,用一种温情脉脉的面纱笼罩住政治本来的狰狞,这也是光武柔术的炉火纯青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3个回答  2019-07-08
不是。奖罚分明、

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和功臣共始终的办法来处理一向困扰君主和臣下双重方面的问题,获得了后代史家交口的称赞,然而,究其内里,这和刘秀长期以来的行事风格是分不开的。史书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这是光武称帝之后和家人团聚的一场普通对白,也是一次光武的自我政治宣言:
帝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第4个回答  2019-07-09
因为李渊没有那种只能同贫苦不能共富贵的思想,加上大部分功臣都是在李世民的门下。其实那段时间正是天下大乱。当隋朝灭亡,李渊夺得洛阳,正式建国,其实之后,李渊本人便很少亲上战场,他本人一直待在洛阳,而为他打江山的主要人物不是别人,正是他3个儿子——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李氏族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