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与旅游业的关系

如题所述

  从生态学角度看旅游或宗教(道教)旅游,可以提出生态旅游、宗教(道教)生态旅游的概念。这是说,在旅游及宗教(道教)旅游发展中逐步把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其实质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旅游业综合管理,调整其结构,优化资源和各要素组合,加强旅游及宗教(道教)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业是促进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旅游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大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旅游业强调旅游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一方面要求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以较少投入为社会提供量大质优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量,提高旅游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生态旅游业的目标。生态旅游是人们以享受和了解大自然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使人们更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游客在欣赏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区域,尽情享受的回归自然的乐趣、体味迷人的山野风情。而都市人大多承受着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压力,加之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渴望到清新幽静的大自然中休憩身心、乐山乐水,正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动力。通过这种人与大自然的亲近,人们或能从中认识到自然界的不可侵犯性和自然界之于人类的重要性,进而接受一些生态学教育,在旅游过程中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业界人士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也需强调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的专门朝圣以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其含义非常广泛,凡是在宗教景区景点的旅游行为,都可归入宗教旅游。将宗教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就是“宗教生态旅游”。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势必将成为未来文化旅游的主导倾向。
  广义生态旅游涵盖了从古代文人雅士的游山玩水和现代寻常百姓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等所有活动。这样的旅游者群异常广阔,相应要求旅游业界针对不同消费主体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道教生态旅游正是符合这一市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就其内涵论,道教生态旅游是以有形的道教文化设施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依托,通过挖掘道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道教的真正底蕴,感受道教所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寓“教”于游,在接受环保的教育的同时,也使游客受到认识人类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以体现道教生态游的积极意义。道教生态旅游属于高层次旅游,其主要功能是给旅游者某种高尚的文化教育。道教天人合一的整体论系统论思想,承认宇宙万物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的存在地位,实际是生态学的基本出发点。道教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也是生态学规律不可违背的原则。
  从其重人贵生的人生价值观出发,道教对人的生存环境采取了更为合理的珍视一切生灵的生态伦理观。这也是道教区别于其它宗教之处。世界上其它宗教往往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都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阐述其思想观点。道教则有着强烈爱自然的倾向,它关心的是勃勃生机的大自然,其整套理论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虽然在道教学说中也涉及到人,但多指自然态的人,人是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道教是关于自然的宗教,或可称为自然宗教。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一切非人类生物都应和睦相处。道教反对唯人独尊,主张万物平等。它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无论是天地的至灵——人类,还是遍布山川空间的禽兽鱼虫,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道至德的显现。生命在其孕育、诞生、生长及至死亡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神圣色彩。人们对任何生命都应怀着敬畏热爱之心,否认人我独存,主张万物同体。在道教看来,人类和所有非人类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矿物土地,共同构成一个在共同宇宙中相互连接、相互协同进化着的共同体。人和万物应睦邻相处,要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保护生命、善待万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更加美好。可知道教的人生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自然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含有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思想主张。目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得到蓬勃发展,生态文明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在这方面,中国道教也许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与感悟,其远见卓识理应发挥它的光芒,为新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做出贡献。
  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具有东方人文的独特色彩。《道德经》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如父母慈爱子女般地爱护宇宙之内的万事万物,维护宇宙的和谐;俭,即不存奢念,清心寡欲,澹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即不逞强称霸,要谦虚,柔弱自守。基于此,道教主张和平,反对战争。道教所尊崇的教义,摒弃其消极面,很适于现代人旅游的需要。现在旅游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于绿色旅游、保健旅游等,而道教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观念及其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健身秘诀等无不与当今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潮流相吻合。因此,将道教旅游资源开发出来,无疑会为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活力。道教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多方面优势,概括起来为得天时、应地利、顺人和。
  (一)本土宗教的吸引力——天时。民风民俗风情信仰的差异历来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相对于世界性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必然更会引起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和特殊关注。道教自身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宗教程式及产生的健身延年效应,足以使海内外旅游者为其倾倒。国内宗教旅游产品开发多见于佛教,如以佛教名山、祖庭及佛教节日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已基本成熟。而作为道教旅游资源的洞天福地宫观等等的开发还较少,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必有其独特魅力。(二)景观资源的优势——地利。我国历史上宗教和山结缘颇深,故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说。古代的道教修行者为得道成仙,多选择自然风景优美、远离尘嚣的深山老林筑道观修炼。道教盛行时曾有十座名山被辟为十大洞天,另有三十六小洞天,据说是仙人居住的洞府,许多著名都邑附近也修筑了规模宏大的道观。这些宫观多座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植被丰富,林木幽深,犹如“世外桃源”,加上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名篇和道教自身的迷人传说,真是占尽了人间的“风水”。(三)面临跨世纪的机遇——人和。道教旅游景区的资源与文化特色很适合现代旅游者的胃口。各级各地政府部门也相当重视旅游业,希望发展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也就是当前生态旅游的核心:保护自然和谋利于当地人民。道教旅游产品正好具备生态旅游产品的双重特点,理应抓住机遇,从深山老林走出来。
  道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雄厚基础,进一步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道教文化游。注重道教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开展道家科学、日常宗教活动等文化景观为主,结合相宜的道教胜地,吸引海内外众多追寻道家奥秘等的游客。(二)道教保健游。道教的道功、道术“吸取天地精华”于青山绿水环境之中,无疑对现代希望通过旅游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相应的我们可推出太极拳以及八卦拳(或可模仿华佗的五禽戏改为人们普遍可练的八卦体操)、书画气功、野菜药膳等旅游产品。(三)天人合一游。将道教崇尚的“道法自然”与现代人追求的“返朴归真”相结合,将道教的文化观念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让现代人在自然界中汲取知识,陶冶性情,真正享受天人合一的乐趣。
  开发旅游资源理应注意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既表现在旅游开发导致的直接结果,如景区交通建设开山、炸石、砍树等对山体地表、生态的影响;也表现在旅游开发间接诱发的环境变化,包括所引起的大气质量、水质或地表的变化。前者一般较直观,容易引起注意;后者则具滞后性,比较隐蔽然涉及面更广。
  道教旅游资源开发也应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对客容量、环境容量及由此带来的各类影响如噪音污染、水土污染、大气污染等作出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在接待游客的时候,工作人员要注意向游客宣传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可借助于道教的慈、俭来教育客人,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旅游垃圾,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其乐融融。概言之即为,道教旅游开发要实现旅游活动的生态化和旅游服务的生态化。此外,在旅游开发中,还要注意对一些旅游副产品的处理和新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以期达到持续发展。

  五
  道教旅游开发有多种模式,各洞天福地宫观及其相关道教人文资源等都可为我们所用,针对不同市场作不同的产品设计。今就瓦屋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突出的道教文化特色,略谈谈其道教文化生态旅游趋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7
不见得是好事。比如对道士访道、居士参拜学习遭成了阻碍与不便。旅游也带来环境等诸多问题。如果体制不佳,可能造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用宗教欺骗香客等。
第2个回答  2007-06-07
名利双收,相得益彰。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