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如何成功的?

当时的政府怎么能允许革命的存在而不镇压?从军事角度及历史社会背景谈辛亥革命的成功,多少人、军事单位参加了这场革命,发生什么战役?革命的枪支弹药哪里来?

  早在广州起义之前的1911年1月,香港同盟会谭人凤来汉与孙武、胡瑛等商讨起义发难地点。胡瑛认为,湖北受限制太多,敌人调兵,朝发夕至,难作持久抵抗。谭则主张广州首先发难,湖北响应。惟孙武力主在武昌发难,他认为,武昌新军集中,内部发动成效显著,为首义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以兵力论,发难非从武昌入手不可。并历数武昌首义的有利条件:张之洞督鄂以来,在武汉建立了钢铁厂、兵工厂、火药厂、造币厂,很有成绩,武汉可谓械精饷足之区;武汉是水陆交通中心,江南有湘赣呼应灵通、粮秣运输的便利,江北有武胜关险要可守,东南半壁,传檄可定;瑞徵当道,主张铁路收归国有,同载泽表里为奸,国人恨之人骨,义旗一举,全省百姓鄱能为我所用。兵力、武器、地势、人情这四个优越条件,是广州无可比拟的。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在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企图策划长江流域起义,派人到武汉与文学社、共进会联系,加速了武汉革命团体准备起义的进程。两个革命团体的有识之士,深感起义责任重大,日益产生了联合起义的思想倾向。经过几个月的多次协商,于1911年8月最终决定联合。这期间,湘鄂粤川等地的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四川尤甚,已发展成保路起义。清廷慌了手脚,四处调兵遣将前往弹压。9月21日,廷令端方督率鄂军迅速抵川,鄂军第八镇所属第十六协大部分兵力人川,另一部分兵力驻防汉阳、汉口和市外他县,省城内外兵力仅十四个标约七千余人,其中参加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和倾向革命的兵士约古三分之一以上。战争打响以后,还会发生官兵反正。形势对武昌首义极为有利。9月24巳。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胭脂巷11号共进会机关召开有双方负责人和各标营代表六十余人参加的联合会议上,议决了发动起义的计划,并确定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负责人选,军事上,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惟举为参谋长。政治上,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总指挥部设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内,政治筹备处设汉口宝善里14号。起义日期走为1911年10月6日(中秋节)。在分途准备中,痛感时间紧迫,起义日期又延至10月11日。这时,在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担心武汉一地发动起义靠不住,黄兴也有十一省同时发动起义方能取胜的说法。这些消息传到武汉,又使武汉的一些领导人一度迟疑。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共进会机关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国巡捕闻声前往搜查,受伤的孙武与萁他在场的人迅速脱逃,但起义的文件、印信、旗帜等重要机密被搜走。与共进会机关相邻的刘公寓所亦被查抄,刘公之弟刘同等四人被捕。湖广总督闻报搜查和提审情况,深感事态紧急,立即下令全城戒严,按址搜查革命机关,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武汉三镇,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当日下午5时左右,在武昌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的蒋翊武、刘复基等军事负责人,得知汉口出事,起义计划暴露,深感已是千钧一发时刻,如不尽快动手。就将坐以待毙,于是断然决定起义提前至当晚十二时发动,以中和门(今起义门)外炮声为号,随即派人火速向新军各兵营革命党人秘密传递起义命令。
  当晚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被包围,军警破门而入。刘复基慌忙中投弹未炸被捕,彭楚藩亦被捉,蒋翊武因身著长袍玛褂且蓄长辫未被军警注意,乘隙脱逃。党人杨宏胜在给各营送弹药途中被军警跟踪,投弹失误自伤而落入敌手。由于全城戒严,城门紧闭,命令未能按时送达城外炮队,当晚十二时起义计划未能实现。
  10月10日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志士在湖广总督署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开,军警的搜捕仍在紧张进行。许多革命党人和发动起来的新军兵士自忖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求生。起义形势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晚七时许,驻中和门内第八镇所属工程兵第八营营房里、首先发生兵士哗变,响起了枪声,有几个官佐被击毙,该营党人总代表、新军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见状,立即率数十名起义士兵奔向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在本营驻防军械库兵士的策应下,占领了军械库,并打开了库门。起义部队得到军火,士气大振。这时,聚集在楚望台的起义士兵约三百余人。由于孙武负伤住院,蒋翊武在军警搜捕时脱逃,其他起义领导人或殉难,或被捕,现场上群龙无首,无法统一指挥。在场职位最高的熊秉坤,以总代表的身份负责现场指挥,尽力稳住军心。这时,有士兵建议,把起义时躲避起来的左队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找来当总指挥。熊秉坤胸怀全局,考虑自己职卑位低,恐难左右局势,给起义带来不良后果,于是欣然顺应士兵要求,惟举吴兆麟当临时总指挥。吴原系日知会会员,后没有参加任何革命组织,但此人干练,有一定的指挥能力。吴不负众望,他立即命令一部分兵力加强楚望台一带的警戒,同时再次派人与城内外其他革命部队联系。城内外得知事起的革命部队纷纷向楚望台集结。
  在各起义部队向楚望台集结的同时,吴兆麟、熊秉坤已率起义部队向湖广总督署(今武昌造船厂)内,发起迸攻,战斗进行得很艰苦,不克而返。南湖炮队入城,楚望台、蛇山等处的炮击开始以后,战局出现转机。新军各标营更多的士兵起义响应,营以上军官绝大多数见势不妙,保命离营,此刻,湖广总督瑞氵徵、第八镇统制兼防营提督张彪、督办公所总办铁忠命令所属各部队长官制止内部响应并组织可靠兵力保卫督署,全剿起义士兵,致使进攻督署之战,连连受阻。转钟以后,再次组织兵力进攻督署。且兵分三路,在大街小巷展开血战。由于天黑又雨,目标能见度低,炮屡发不中,于是有人冒死冲往督署附近纵火,以火光为标志,提高炮击的命中率。接着,督署签押房被击中。瑞徽和铁忠,见大势已去,慌忙中打破署院后墙逃往长江的一艘兵舰上。张彪仍在其司令部(第八镇司令部在督署附近)顽抗。起义军经过三次进攻,终于在炮队的密切配合下于天明前攻克了总督署及第八镇司令部。张彪在其司令部被攻克前逃往汉口。随后起义军所向披靡,藩台衙门很快亦被起义军占领。
  经过一夜浴血鏖战,到10月11日上午,武昌全城光复。九角十八星革命军旗帜武昌城头上高高飘扬。次日,起义军又收复了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全在革命军掌握之中了。

参考资料:http://xhgm.china1840-1949.net.cn/gmjg.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1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第2个回答  2006-01-11
由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清王朝,结束了长达

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无疑它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社会进步。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非但不是延缓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反,它倒是为中国现代

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利。至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为什么也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的

富强的道路,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中国社会又进入一个黑暗的混乱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持否定辛

亥革命论者据此认为,这种军阀混战局面是由辛亥革命所导致的。这种说法也是有违历史事实

的。

首先,军阀混战是军阀的封建本性所决定的。须知军阀的存在是以原清军的派系为基础

的;派系的形成又是以一派一伙的私利为基础的。军阀都拥有一支靠封建依附关系维系的军

队,控制着一定的地盘,并在自己的地盘内按各自的利益各行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军阀为自己的私利和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丧心病狂地出卖民族利益,对内横征暴

敛,残酷地压榨人民。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大军阀以金钱、地盘、官阶来收买小军阀;小军

阀则依附于大军阀来助纣为虐。这样,派系首领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己的实力,

进而控制中央政权。其中最重要途径,便是发动战争,抢夺地盘,控制资源,于是,战争跟军

阀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一部军阀割据的历史,同时就是一部军阀混战史。

其次,军阀混战是帝国主义互相争夺中国殖民地的反映。近代中国的军阀势力最早是在镇

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些地方督抚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兵权、财权和任命

官员的行政权力,因此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军阀。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湘、淮军阀

和部分地方督抚的势力膨胀,清政府实际上已面临内轻外重的局面。1901年以后清政府的“新

政”措施,含有改变这种局面的意图,但其已力不从心。民国初年各地的“督军”,几乎可以

当作军阀的代名词。在全国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众多军阀中,要数袁世凯的势力最大。袁世凯

上台后,特别是在扑灭南方各省“二次革命”战火后,依靠帝国主义“善后大借款”的支撑,

挟持强大的军力,实现了全国表面的统一。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便根据各自的势

力范围,分别支持一派或几派军阀,作为维护各自在华利益的军事工具。这样,就使得帝国主

义各国的矛盾和北洋军阀各派系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从此,北洋军阀发生分裂。他们在主子们

的支持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连年不断地混战。可以说,军阀的割据和混战的历史现象,正是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显然,把军阀混战归咎于辛亥革命的这种“历史新论”,是

完全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是辛亥革命,而

恰恰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反动、腐朽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后来历

史的发展,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第3个回答  2006-01-16
好!~2`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