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刘备的性格介绍!急~

如题所述

古代人计身高都是说几尺 比较粗略 刘备身高大约1米74 关羽2米1 张飞1米9 历史事实上的刘备性格非常坚强 一次次失败 一次次有爬起来 而且人望特别好 经常读史书 刘备一生一直是在打仗 久经沙场的老将了 下面是他具体他的一生 和三国演义里的却别很大 你看看吧: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由于“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所以以下也称他“大耳”,呵呵...

好了,直入主题。大耳从小家境贫寒,成年后织织草鞋度日,要钱没钱,要名没名,要人没人,却有一颗创业的心。不容易的,想想现在哪位能在啥都没有的情况下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于是乎,大耳为了能有些资本,死活扯上了“皇叔”的关系,不管真假,这“皇叔”的称谓也算聊胜于无,当时也没啥人当回事情,这才有了后来孔融说听说过平原刘备,把个大耳激动得不行...... 说了这么些,无外乎一点:刘备起家不容易,他没有另一位枭雄-曹操所拥有的家族势力和官宦背景,起点完全不一样的。但请看扁刘备力挺曹操者,客观点看具体环境。

先说说刘备的御人识人上。

大耳起家时就得到了三国时代一些最优秀的人才,他的两个义弟(历史上没有结义的说法):关羽张飞。尤其是关羽,其统兵能力在三国时代是位居最前列的之一。看了演义以及后来的网络文章,很多人会觉得大耳是靠哭吸引住人才和哭出天下来的,或美其名曰“伪君子”。真的如此?关羽张飞在刘备最最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此外还包括才能不那么出众的糜竺简雍等,靠哭能哭得他们死心塌地啊?笑话了。演义的功劳,和李世民一样,被演义描写为只知道哭,有事问军师。都知道小李是军事才能最好的皇帝吧?其实刘备也一样委屈的。

刘备为何一开始那么落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实力使然。他没有自己的地盘,缺乏成功的物质基础,结果被打得到处流窜。在那样的日子里,没有发生属下叛变,实在是不容易的。其御下能力和魅力可见一番。而后来的杰出人才卧龙凤雏,乃至黄忠魏延等,无不甘效死命,且其大部分人才的获得,是来自三国中期(中后期可鲜见优秀人才加入曹营的哦)。后来对诸葛亮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证明他比诸葛亮识人能力更高一层。

而白帝托孤,更是刘备用人识人的光辉一笔。现在竟然有人说这是刘备设局束缚诸葛亮,还什么“帐后刀斧手...”云云,真是写架空小说的好手。很简单的,他不死的话,干嘛说这种话?而他死了,这句话还有效力吗?诸葛岂非可以用此成为夺位的凭证?对比下曹睿托孤司马懿吧...... 地球人都知道,司马家是很“对得起”曹家的......

至于提拔黄忠魏延,笼络益州士大夫阶层,这些就不说了。

其次说说他的政治品格。

刘备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自己以皇叔自居,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有号召力。虽然实际效果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有效,但在政治上颇得忠于汉室的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而其人宽厚仁义亲民的政治风格,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

说到宽厚仁义亲民,可能很多当代人觉得不算什么。可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过古代,没有劳役制度,没有严厉的等级制度,没有严酷的刑法,自然对宽厚仁义亲民感觉淡薄。当然无法体会当一位终日劳作的百姓突然看到一个出身贫寒却宽厚亲民,还号称是皇叔的官府大员出现在面前的感受,而且要注意是在乱世中!So,别太把所谓的“真小人”当回事,那时的宽仁难能可贵!看到很多小网民口口声声不把宽仁当回事,却对曹操屠徐州、坑降卒的行为默然无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也许中国真的进入了纯粹的利益时代了......

刘备人望上的巅峰之作发生在曹操南征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表死后,荆州吏民立马选择了深浮人望的刘备,而不是刘琮。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占荆州,他却说“吾不忍也”,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
和十多万民众一起走,日行只有十余里。众人劝他先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终于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刘备大败,1W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两个女儿失散乱军中,那个该死的阿斗却没死掉...... 说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战争无眼,这样做会掉脑袋的刘备不知道?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行为都很少见。军事上刘备大败,政治上却赢得了万世的赞誉。

事实上,当刘备安顿下来后,失散的士卒很快汇聚到他身边(这才使刘备有资本打赤壁)。而赤壁之战后,刘备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下来后,每天都有东吴占据的江陵的士族和百姓渡江投刘备。所谓的人望,就是这样了。

再说说他的军事才能。

演义里,诸葛出来前,大耳似乎就是败仗。诸葛出来后,那帅印什么的都给了诸葛,大耳就坐在旁边听听...... 这实在是曲解啊!刘备所有的功劳,都被诸葛代替了,冤枉啊......

实际上,终刘备一生,蜀汉的军队都是他亲自指挥的。和曹操一样,有军事才能的统帅都会选择自己统兵。三雄唯一例外的是孙权,这家伙几乎没啥军事才能,他统兵打的,输的多... 而委托手下大将指挥的,都效果好。比如:周瑜和陆逊...... 在蜀汉集团中,军事才能是以刘备为首的,或者说,其他将领尚未能有机会体现出高于刘备的才华,这与刘备地盘小,没法授权给某位大将有关,例外的只有关羽。

诸葛出来前,刘备没有地盘,军队人数很少,打不过曹操很自然。可有了地盘后,刘备在统兵的情况下没有输给过曹操。赤壁、入蜀、汉中、彝陵都是他自己指挥的。包括期间和东吴冲突,就是他自己率军增援关羽与东吴对峙的。演义里为了突出诸葛,把刘备指挥的都归功到诸葛亮身上了,这个是不正确的。刘备的军事才能逊于曹操是无疑的,但其他将领都不在刘备话下。法正就是这么劝的“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汉中前期夏侯渊大败,后来曹操亲自上阵也无可奈何,说明了刘备的军事才能。毕竟,双方实力较为接近时对决才有意义,差太多的话,再有才能也不济事。

后来的彝陵之战,很多人说为啥不派赵云出征,不派黄忠出征云云,殊不知,此时马超黄忠已死,而张飞也遇刺而亡。蜀国已经没有超过刘备的统帅了。且不伐东吴,隆中对的国策无法实施,刘备势必攻击东吴的。没看人诸葛亮在正史里就没劝刘备不出兵?彝陵之败和曹操的汉中之败差不多(当然后果差多了),都是久攻不下,兵疲而败,区别在于曹操人多打刘备人少而无功而返,而刘备是人少打陆逊人多大败。刘备在指挥上没犯大的错误,分兵连营也很难说错误,但不管怎样,陆逊比刘备更高一筹是无疑的。

说到这里真奇怪孙权的战略。明明关羽攻击曹仁的时候曹兵大败,连徐晃、张辽(东吴的苦主啊)都调离了合肥前线,那时坐候蜀魏两败俱伤,自己去攻击合肥,夺取意义重大的江淮一带更好。孙碧眼却死活看不到这个,要背盟偷袭,真奇了怪了......

最后说说其人的坚韧个性。

一生颠沛流离,总是被到处赶,却从来未曾灰心和放弃,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实在令人赞叹。屡次的打击,妻离子散,部属失散,每次都能在失败时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离散的心,用MBA的话说,领导力不可谓不强啊!放到当代社会,这种个性也很值得推崇,奈何演义的缘故,这个个性从来没有得到正面宣扬。当代也少有人对这个品性看重,悲哀啊......

总结下:曹操有家族和官宦的先发优势,孙权直接拿了父兄的基业,唯刘备白手起家,鼎立于三雄之间。还是曹操的评价最贴切了:“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回答者:芳哥哥 - 举人 四级 5-8 15:06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呵呵!果然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这么认为。希望能和你交个朋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1
笔者在阅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时常能感觉到:刘备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多重性格气质,我们发现:他有时坚忍,有时软弱,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有时自信,有时自卑,有时愚钝,又有时敏感……举一个例子:《三国志先主传》介绍他时既说他“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又说他“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一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少语言、喜怒不形於色,又如何善下人?而不能说又怎么能交结豪侠?这是一个矛盾的例证。当然,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性格外在表现,但是这一点在刘备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他身上性格的多重性呢?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个人认为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单亲家庭的母子依恋造成了刘备性格上的畸形,换句话说,刘备性格上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一种恋母情结所致。第二,与当时历史环境下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那时刘备童年所受的教育诸如你是汉室宗亲,将来必须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等等,你的生活本不应是这样渡过,通过努力你终会得到你所想得到的一切云云,这一切同样会给刘备的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打上了烙印,令其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
刘备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同时也是皇室后裔,他的出身本就体现了显赫与微末的矛盾,父亲刘弘是地方小吏,刘备是独生子,倍受宠爱。不幸的是刘备出世后不久,父亲就去逝了,家境一落千丈,只有他和母亲马氏两个人相依为命。刘弘死后,便注定了刘备不可能得到正常人所能得到的父爱,因而有可能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刘弘去世后,马氏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刘备身上,刘备是马氏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可以想象马氏对刘备的溺爱程度,致使童年的刘备对母亲有一种严重的精神依赖,在母子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很容易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恋母情结”,并影响到他的一生。
“恋母情结”一词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但因为文明社会存在反对乱伦的禁忌规则,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这就称之为“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这一学说后来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人们认为它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不能将其绝对化。可是,我们又不能完全否认它。刘备的家庭具有形成恋母情结的一切条件,刘备身上“恋母情结”的成因,与弗洛伊德对“恋母情结”成因的解释不尽不同,但是应该看到:刘备的“恋母情结”仍然很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产物,或者说是由于母亲对儿子的过分爱恋造成的。套用弗洛伊德的话,也许可以说是母亲的“恋子情结”诱发了儿子的“恋母情结”。所以,对这种现象不妨叫“母子互恋情结”。
“母子互恋情结”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怪胎,其后果是可悲的。这种畸型的感情却严重地影响着男孩子的个性发展。由于母亲过分的爱怜,使男孩子的心理幼稚,依赖性强,孤僻不合群,不擅长与同龄人交往,缺乏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以后这些男人虽已成年,由于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恋母情结,使他们在精神上一直无法长大。因此,他们在做事情时都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如果没有人从旁指导他,或者率先示范,他就会畏怯不前。有着恋母情结的男人对于在工作方面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即使给予任何任务,他们也缺乏自己的主张,而且时时刻刻在期待着来自周围人的评价。这恰恰与刘备时常表现的性格特征吻合。弗洛伊德认为,某个主体随着他自身心理的成长与发育,这个主体便进入他生命的最重要时期,即性欲潜伏期,此时,恋母情结的存在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拒绝接受这种感觉。这就是恋母情结的消除与隐退时期,即自恋的阶段。当然,恋母情结的消除并不意味着从主体中完全消失,这一情结将作为永难磨灭的心理创伤留在主体日益成长的心灵当中。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刘备可能形成强烈的虚荣心引发的自恋倾向。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枭雄刘备的内心世界:刘备的一生真的是很累,受残缺家庭的影响,他可能是一个孤僻、怯懦、没有主见、贪慕虚荣、并有自恋倾向的人,弗洛伊德把这叫作“本我”。但在畸型母爱的影响下,他不能容忍外人对自己的漠视,不能容许他人看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因而有意识地斧变了自己性格的外在表现,使他对外表现为弘毅宽厚、宽仁信义。又由于从小被灌输了诸如你是汉室宗亲,将来必须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等等思想,要求他为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包装隐藏自己的性格弱点,以另一种面目示人,这样刘备便又时常对外表现出一副信义、坚强、果敢、乐观、擅于交际的形象,弗洛伊德把以上这些表现叫作“超我”。然而本我的无意识不自觉表现,便偶而也体现出另一个自私、猜忌、乖戾、反复无常、没有原则的刘备,难为他演了一辈子的戏,直到最后谢幕。总的看来,可以说这部戏表演得非常成功,但当我们通过相关分析窥视到其内心深处时,又会为其长期压迫抑制自我个性的现实感到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备实在是个可怜的人。
第2个回答  2007-05-29
这是我们小组上回答辩的稿件,写的有些糙,仅供参考:
刘备从故事一开始就以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登场。一部书充满着这位忠厚长者、英武将军的、仁义皇叔、正统皇帝的美德。他为国家大义可以参加关东义军;他恪守道义,可以三让徐州;他顾念手足之义可以义无反顾挥军东向……
不过在历史上对於刘备的评价却是相当的极端,刘备一方面尊汉、假仁义为名,使天下良才群聚其下,因此刘备虽无强兵,本身既不武勇,也不睿智,但却能和曹魏、孙吴并称三国,成为三国时代最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是刘备的许多作为,却被认为是刻意收买人心的行为,可见其城府之深,作人之伪,实在称不上是仁义之人。
罗贯中先生如此生动的描写刻画,无非是想把刘备塑造成一个仁义贤明,受人敬爱的伟大君主。显然这在当时乃至现今都是极为成功的。但正史中的刘备却并不完全如此。
在长板坡,赵云单枪匹马,出生入死。几进几出,最终救会阿斗,刘备,接过阿斗后心中是很喜悦的。但是,回过神之后,他却将孩子扔了出去,还说,几乎因此子,而损我一员虎将。赵云当时,听后,必定是感激异常,直到死,赵云都是很效忠刘备。还有,就是,刘备托孤与诸葛亮,他也知道诸葛亮之才,世人无人能及,因此,他也担心自己的江山会被诸葛亮所占有,因此,他说出,刘禅可立则立,不可立则,丞相可自立。诸葛亮当时就跪倒,表明自己辅佐刘禅的决心。试想,那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回答说“好,刘禅不能辅佐,我就取而代之。”诸类云云吗?这样,也算逼诸葛一定要效忠刘氏。
在《三国演义》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一章中,张飞因为不满督邮明目张胆索取贿赂的不法举动,替刘备出气,将督邮绑在柱子上,用柳条鞭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玄德正纳闷间,听得县前喧闹,问左右,答曰:“张将军绑一人在县前痛打。”玄德忙去观之,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傍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但这事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却是:“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 。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着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可见,督邮并没有索贿,而动手的人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只是不知督邮为何跟刘备起了争执,而闹得刘备只能解下印绶,弃官亡命去了。
事实上,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第3个回答  2007-05-30
一生颠沛流离,总是被到处赶,却从来未曾灰心和放弃,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实在令人赞叹。屡次的打击,妻离子散,部属失散,每次都能在失败时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离散的心,用MBA的话说,领导力不可谓不强啊!放到当代社会,这种个性也很值得推崇,奈何演义的缘故,这个个性从来没有得到正面宣扬。当代也少有人对这个品性看重,悲哀啊......

总结下:曹操有家族和官宦的先发优势,孙权直接拿了父兄的基业,唯刘备白手起家,鼎立于三雄之间。还是曹操的评价最贴切了:“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第4个回答  2007-06-01
见一你去看三国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