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因何发生?

说出内外部原因。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四十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由此可见,“居安思危”四个字是时刻需要牢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12
其实关于安史之乱的起因,历史学家的观点并不太一致以下是几种观点
《剑桥中国隋唐史》: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前者由于控制了北方和东北的边镇,对帝国构成了巨大的潜在的威胁,后者则牢牢地支配着京师和朝廷。 宰相和帝国最有力量的将领之间的对抗形势此时显然已无法扭转。崔瑞德著
《中国人史纲》:“逼他反”柏杨著
岑仲勉《隋唐史》:
国内阶级矛盾,未算尖锐,故引不起农民起义,从另一方面看,经济尚属繁荣,故惹起禄山之野心,其情况恰可互相说明。
承平日久,民不知战,六军宿卫皆市人,不能授甲。
岑仲勉《隋唐史》:
东北在百余年间,以招致许多外族(契丹、奚、靺鞨、室韦、新罗、突厥、胡人等)入居,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以如是复杂之地区,分应慎选忠诚爱国之干才,为之监护,玄宗老年昏聩,溺宠艳妻,信任黠胡,遂启狄人之贪婪,累民生之涂炭。
东突厥复兴后之帝国,其势力实远及中亚。…中国河朔之地不独当东突厥复兴盛强之时遭其侵轶蹂躏,即在其残败衰微之后亦仍吸收其逃亡离散之诸胡部落,故民族受其影响,风俗为之转变,遂与往日之河朔迥然不同,而成为一混杂之胡化区域矣。夫此区域之民族即已脱离汉化,而又包括东北及西北之诸胡种,唐代中央政府若欲羁縻统治而求一武力与权术兼具之人材,为此复杂胡族方隅之主将,则柘羯与突厥合种之安禄山者,实为适应当时环境之唯一上选也。 ——陈寅恪
后果是
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的新局面
岑仲勉《隋唐史》:肃代昏暗,辅弼无谋,安史虽死, 而安史之乱却未定,于是形成晚唐藩镇之祸。
《中国人史纲》:安史兵变虽然平息,但一百三十年代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却一去不返。接着出现的是中央政府为新的衰落和藩镇割据的新局面。
《剑桥中国隋唐史》: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出现的地方分权体制是……直接后果。……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被认为是中国史中的一个大转折点。
1、军方成了帝国生活中的主要力量
2、地方行政结构被改组
3、许多人取得高官和社会威望
4、国家财政结构崩溃
5、土地分配制度受到致命打击
6、人口大规模南移
7、丧失了对河北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的控制
8、江淮几道取得新的关键地位
9、唐帝国丧失了领土和威信
《剑桥中国隋唐史》:叛乱本身及其后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相称。
实际上,安禄山之乱后中国的变化的局势不仅仅是叛乱所造成,而是有它早在进行的发展根源……必须把长期的变化与叛乱本身的特定根源区别开来。虽然当叛乱发生时,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充当了强烈的催化剂,但这一事件决不是不可避免的。
第2个回答  2006-01-09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第一,均田制的破坏是这次叛乱发生的经济原因。
第二,府兵制的破坏和节度使的设立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军事原因。
第三,天宝年间,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骄奢淫佚,为安史之乱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四,安禄山的奸诈狡猾和阴险毒辣,则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

参考资料:西北大学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3个回答  2006-01-13
安史之乱的罪魁是杨玉环,一开始人们没有感觉,当人们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极力的主张杀掉杨,只有杀掉杨玉环人们才去抗击安禄山的进攻,结果杨真的被杀死,这才逐渐的平息。
第4个回答  2006-01-10
唐玄宗误用奸臣李林甫,导致一班奸臣乱党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