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话他们可能会争辩什么主题?

如题所述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
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
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
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
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
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
2.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
子》一书。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
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
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
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
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
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
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谢“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
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
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
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4.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
孙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
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
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
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
战争中的作用;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 而后世却很少出现呢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多、最了不起大思想家。春秋战国以后到今天,中国历史还延续了两千多年。可是,这两千多年里,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盛况。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能成为学者,能成为思想家,这个人肯定读过不少书,见识过不少东西。但是奇怪的是,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思想家,并没有读过什么书。虽说他们究竟读过什么书,我们现在并不完全清楚,因为后,干过“焚书”的事情。但是,并不表明那个时候的书就很丰富。因为我们现在从他们的记述中,也没有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这说明,不管秦始皇烧没烧书,他们读过的书,应该都是不会很多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除了读书外,交游也很重要。不错,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确实走过不少地方。但这种走,也主要是在中国的范围内行走,由于交通所限,并没有多少人去过外国。一些当下学者认为,、这些思想家,可能去过印度、欧洲这样的地方。但这也不过是一种文化学上的猜测而已(也就是说,根据他们思想和印欧思想的契合,认为思想具有传承关系),并没有实际的证据。

再说了,要讲走过的地方,咱们现代人走过的地方,比古人走得可是太多了。但是,有几个人成了思想家呢?

显然,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并不是一个人能成为思想家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为什么后世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高度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两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个层面,为什么当时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

第二个层面,为什么后世两千年出现的思想家非常少?

先讲第一层面。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那个多思想家,我认为主要是那时候有那样的需要。

春秋战国是战乱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努力发愤图强,想让自己留存下来,想通过兼并其它国家,占领其它国家的人们及百姓,让自己变得强大。到了战国后期,甚至想把所有的诸侯国都兼并,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

那时候的君王,不像我们现在这些“事后”,我们这些“”现在都明白,法家、兵家这些思想,才是壮大自己,统一中国的灵丹妙药。那时候的君王们都不明白,都在摸索之中。比如,看见“尊王攘夷”可以强大,大家都跟着学习“尊王攘夷”。看见“践土会盟”可以强大,大家又跟着“践土会盟”。看见“开边拓土”可以强大,大家就都往外面打。看见“”可以强大,大家又反过来,争相往中原打。总之,都是不断摸索和借鉴的结果。

当然了,除了借鉴摸索,更重要的是另搞一套,要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纲领。

有需要,就有提供。那时候,确实不断有人向君王提供这些治国纲领。这种提供,包括两个方面的。一种是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比如学习尧舜之道、行仁政等等。还有一种是标新立异的,比如绝不能讲“王道”,而要努力讲“霸道”。相对来说,标新立异的思想,更让君王感兴趣。因此,标新立异的思想就层出不穷地被提出来了。

再一点,一个读书人,如果你能说出一套标新立异的,让君王感兴趣的思想,那么,你迅速就可能出将入相,人生得到一个大的改变。所以,标新立异的思想在那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也有一些读书人并不愿意思考政治,因为对天地的不知情,因为人生苦短,因此,他们更愿意思考天地,思考人生,思考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思考政治,还是思考天地人生,因为完全没有拘束,大思想家也就因此产生了。

我们再来讲第二层面,后世为何很少出大思想家?

根本的原因,是后世进入了王朝社会,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的“独尊儒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在进行严格的思想禁锢。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的,对思想禁锢达到了惨烈的程度。一旦在文字上犯了忌讳,不是死一个人,是株连九族,是上万人,上十万人地死。在那样一种背景下,谁还敢写出一点点标新立异的思想呢?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后世也有乱世啊。、,这些不都是乱世吗?为什么那时候也没出现什么大思想家呢?

可能大家并没有注意,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和后世的乱世,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历经了上百年几百年,虽然他们也争战不断,但是除了到战国后期,大多数时候,诸侯国之间争霸,都是要讲道理的。而且因为实施的是分封制,人与人相对要平等一点。因此,国家其实也并不是很乱。而后世的乱世,那些诸侯们都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都知道得拼拳头。再说了,春秋战国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经验,照着做就是了,不需要再另外想一套思想出来。因此,大思想家就不可能形成了。
第2个回答  2020-10-25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1、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家

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宋国人。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墨子创立严密的组织,墨者团体的领导者成为巨子,墨者行动必须遵守巨子的指挥。墨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战国后期逐步不受重视。

4、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德约束)。

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5、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

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的形势相适应。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6、名家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7、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 ,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 《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8、纵横家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第3个回答  2020-10-25
当然是争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
例如人类如何团结合作,共同对付重大疫情;发展中的国家怎样应对霸权行径;如何根治腐败;老年社会怎样才能充满活力......
第4个回答  2020-11-14
春秋时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比如庄子以及老子等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