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打仗无论输赢,都是给别人送钱进贡呢?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北宋初期,宋朝打仗胜仗多于败仗,那就不是送钱给别人,而是别人送钱送地给宋朝。而到了北宋中后期,以及南宋,则是无论输赢,都会送钱进贡给人家,那叫花钱消灾,以屈辱换和平。

赵匡胤自从接受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成为宋太祖之后,不说他先后平定高怀德、李重进的叛乱连连取胜,他的东征西讨也是捷报频传,他当皇帝后,十余年间,南征北战,收复多地:963年,命令慕容延钊率军平定荆南,接着灭亡湖南。965年,命王全斌收后蜀。971年,命潘美攻克南汉。即便是他去世的前一年,975年,他还安排曹彬灭掉了南唐。

而继位的赵光义,也乘胜追击,于978年,逼闽南陈洪进献所掌泉州、漳州,吴越王钱俶也纳土归降,共13州、86县。979,宋太宗收复北汉。可以说,赵匡胤兄弟在有生之年,除了燕云十六州的收复梦想没实现之外,华夏之地,尽归其有。

然而,由于自宋建国后,朝廷惩前毖后,以偃武修文的策略防止武将作乱,采取“将从中御”、“儒臣统兵”的办法,结果矫枉过正,导致军备废弛,无论中央禁军和地方厢军皆缺乏战斗力,每有外族入侵,一律被打得抱头鼠窜,磕头求饶。

同时,宋朝皇帝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几乎没经历过两兵相交的阵势和你死我活的拼杀,一闻敌人来袭,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自保,如何消灾,每每以退缩和忍让作为解脱战争的途径,消极御敌。然而,敌人的胃口往往是退缩忍让喂大的,花钱送神,让敌人一再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敌人自然得寸进尺,便造成了打仗无论输赢,都给别人送钱进贡的局面。

最典型的是澶渊之盟。1004年,辽国20万大军南下侵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市),逼近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在宰相寇准的极力主张下,时为皇帝的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振,人人冲锋陷阵,个个奋勇杀敌,混战中,宋军还用飞弩射杀了辽军统帅萧挞览,宋军趁势掩杀,夺取了一定的胜利,辽军不敢恋战,便与主动讲和的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军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澶渊之盟”却有不太平等的地方,主要条款包括: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尽管以赔钱换得辽国退兵,但毕竟还是在打了一定胜仗的基础上,赔了钱,为宋朝以后的对外条约的签订,开了个非常不好的先例,也可以说是开了一个恶例。所以,以后败了要赔钱割地,胜了也要赔钱割地。当然,胜得很少,赔得很多。而到了后来宋高宗时代,杀岳飞以求的“绍兴和议”,则是最惨的例子了。

在赔钱割地的问题上,宋朝有很多别出心裁的创新,比如,宋朝赔钱给外敌,常常不说赔款,而是说纳岁币,赔款是低的向高的屈膝,而纳岁币是高对低的施舍,或者平等地给予,虽然割了肉,但没割脸上的肉,保留了面子,并不以为屈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