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不能真正认识世界?

如题所述

一、哲学史中认识论的回顾
在哲学史上,关于人能否认识世界以及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一直是认识论探讨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更侧重于伦理学,但也对认识论有所讨论,如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然而,对于“人究竟是否能认识世界”这一根本性问题,只有庄子思想中有所涉及。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则更注重本体论,但也开始涉及认识论问题。例如,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理智”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等,都既有本体论的含意,又有认识论的含意。
文艺复兴和16世纪哥白尼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哲学中认识论的发展,使认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方向。西方近代认识论中的主要派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在认识方法上存在争议:以经验事实为主,还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莎、巴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等,都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二、世界可知与不可知的综合
康德的“不可知”观点并不意味着否定任何知识。他本人既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他所谓的“不可知”是指对“物自体”,即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如灵魂、世界与上帝,人不可能知道。康德认为,在感性与知性范围内,人对世界是可知的,但到了理性范围,人对物自体就不可知。康德的观点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有深远影响。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从比较错误到比较正确,从所知不多到所知较多,逐步地向前发展。对自然界的完整的、完全正确的认识,即绝对知识,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但这个目标事实上不可能达到。
三、思维与存在的综合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认识论问题。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思想是外界世界的反映,思维与存在可以是一致的;思想与存在不可能完全一致;思维与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一致,但不可能完全一致。
恩格斯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到了20世纪,哲学家的兴趣已经转向,如存在主义、分析哲学、非理性问题等。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虽然重要,但不能说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从自然科学发展的实践来看
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是否有一个科学原理的发现,可以称为已经完全穷尽了事物的真理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定律,1910年摩尔根提出基因学说,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至此,遗传的物质基础已经基本搞清。但是,遗传学问题还远远没有完全清楚,如基因突变的规律、DNA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等。
五、客观事物与人类感知的综合
康德认为,我们只能在和自己的表象打交道,自在之物(物自体)超出我们的知识范围。这种观点被批评为不可知论。然而,从自然科学的发展来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从比较错误到比较正确,从所知不多到所知较多。这说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完全一致。
总结来说,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范围。从自然科学的发展来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但不可能完全一致。这种观点既符合自然科学的事实,也符合哲学的认识论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