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次辅兼任六部尚书吗?

麻烦别复制一堆内阁制度的介绍给我。
我晕,我都说不要复制的了,1搂这个答案我看过

明朝内阁首辅,次辅兼任六部尚书。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

一说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自李贤;另有从明仁宗时大学士初兼师保之官的杨士奇起算 、从明成祖创建内阁时起算、从明世宗在位期间起算等说法。

扩展资料:

明代内阁首辅,自李贤计,共76人次,56人,以公历记(1457年7月-1644年3月),平均任期为3年4个月。重复出任首辅的,次数最多的是四任首辅的李时和夏言

任期达到十年的有:严嵩,15年8个月(两任合计);万安,10年4个月;张居正,10年。以翰林学士衔成为首辅的有天顺年间的李贤,成化年间的陈文,但在任首辅期间也都提升为大学士。

若自仁宗登基后的杨士奇计,则内阁首辅中任职最长者为杨士奇,任期达19年6个月,以翰林学士衔成为首辅的除李贤、陈文外,还有正统年间的曹鼐、陈循,天顺年间的徐有贞、许彬,其中除曹鼐、许彬外亦皆提升为大学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阁首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明朝入内阁大学士,可以兼任也可以不兼任六部尚书。这种尚书官位只是加衔,并没有实际职权。大学士可以兼领六部尚书,但他们并不担任六部的具体事务,也不能以六部的名义发布命令。实际上只是为了表明地位而给予的荣誉头衔。
内阁首辅次辅通常会在入阁时得到六部尚书的加衔,而在做首辅时,会为了表示高于一般大学士的地位,而改为加给三公三师的加衔。

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是反过来的,在皇帝特别信任的情况下,出过皇帝特旨命次辅实掌部事的情况。例如徐光启、孙承宗,均有过如此隆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04
内阁和六部属于不同的官职,不需要兼任. 但后期内阁成员,尤其是内阁首辅,为了集权,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

其实内阁刚建立的时候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加私人顾问, (像最初的丞相职位一样),后来到了成祖朱棣时内阁成员的权力才逐渐增加.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三杨,即杨荣,杨溥,杨士奇;都是既有才学又有能力的忠臣, 完全可以胜任六部尚书,朱棣比较看好他们,才给了他们更大一点的权力,只是没想到朱棣,加上后来的朱瞻基等人开了这个先河, 以后的内阁成员们兼任六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11-02-28
内阁制度虽然是洪武年间朱老大创建 实际应该是由朱棣开始完善 朱重八老兄个人权力欲太强 加之能力超强 所以废除宰相制度 自己天下大小事一肩挑 内阁只是作为他的咨询机构 可是他子孙没有他那么敬业的精神 加之能力也不如他 所以改造了内阁这一制度 并一直延续到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束 (详见清军机处) 开始的时候确实是五品 因为害怕内阁权力过大 并且没有兼职制度 后来从朱棣开始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到宣宗朱瞻基朝为了提高内阁地位 设立内阁可兼职制度 遂有内阁兼二三品官的事 明于清不同的是明朝活人当二三品官已经是极大的官 活人一品的大明二百多年一共没几个 所以内阁的地位一下得到提高 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 但是伴随的负面效果就是内阁权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所以后世产生了像杨廷和 严嵩 张居正等这样的权臣 这类人均为内阁首辅 他们有封驳的权力 封驳——封还皇帝失宣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这里主要指封还皇帝诏令 就是说他们权力大到可以不阻止皇帝的意愿 至于内阁首辅不能兼吏部尚书之职好像没有听说这回事吧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第4个回答  2011-03-05
次辅不兼任六部尚书,如在嘉靖期间,严嵩是首辅,徐阶是次辅,但徐阶就不是六部尚书行之一,这可能有点片面,但这也可以影射一点明朝的格局哈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