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起源于哪个国家?

如题所述

  博弈论的起源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起源于上世纪初,最早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1949年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我最早接触对策论三个字是在1989年的香港《文汇报》上,一篇介绍我的舅舅数学家樊教授赴港讲学的一段话:“樊教授在数学上的成就卓越,特别是在非线性函数分析的研究方面,一直居于国际上的权威地位。而他在对策论(GameTheory)的理论更对近代数理经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又读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关于舅舅的学术成就更有详尽的介绍:“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有限维空间到无限维空间,从纯数学到应用数学,都留下他辉煌的科学业绩。以樊畿命名的定理、引理、等式和不等式很多。他在非线性分析、不动点理论、凸分析、集值分析、数理经济学、对策论、线性算子理论及矩阵论等方面的贡献,已成为许多当代论著的出发点和一些分支的基石”。“诺依曼在奇异值方面的工作由樊畿加以推广……他是算子谱论的主要贡献者”。对策论的重要数学基础理论“集值分析中有樊畿极大极小原理”;“有樊畿奇异值的渐近定理”;“有诺依曼•樊畿•塞恩不动点定理……”“樊畿的极大极小不等式是处理对策论和数理经济学基础问题的有效和通用的工具”。“这些纯数学结论又有极广泛的应用,尤其对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促进很大。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德布勒(Debreu)等创立的数理经济学基本定理就由樊畿极大极小不等式直接导出……”总之,博弈论是以数学为基础的,是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经半个多世纪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日趋完善。近20年来,博弈论作为分析和解决冲突的理论工具,在管理科学乃至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的博弈游戏
  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六博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双陆源于西域,是三国至宋元间流行的棋类游戏;打马格是宋代极其流行的游戏;围棋和象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意志的结晶,一方小小的棋盘包含了数学、军事、哲学等诸多内涵。
  编辑本段博弈论的价值
  这些科学定义读起来有些晦涩,但通过一些通俗例子,可使我们理解博弈论的精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囚犯两难”模型,包含了在给定信息下的决策理论。 例如,两名嫌疑犯被分开监禁。检察官确信他们犯下一桩罪案,为了尽快招供,检察官分别对囚犯说,如果没有人招认,从轻判决,每人判1年;如果一个人招认而另一个人不招,招认的人将得到轻判,另一人则重判;如果两人同时招认,那么就折衷,各判5年。 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封闭隔绝无法帮助两囚犯决策。如果两人中任何一个基于害怕或贪心而做出不招供的选择,结果是两败俱伤。于是,大多数囚犯会选择同时招供,但是这个选择显然不是两个人的最佳选择。如果运用了信息,两个人串供的话,他们会选择都不认罪,那么他们只用坐牢1年,那么这显然是最佳选择。 对这个例子作进一步讨论,能得出这样的启示,当每个个体都为自身利益打算时,即使大家都遵守社会规则,个体行为未必都符合集体利益的,甚至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又说明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组织协调还是必须的,放任自流并不能造成社会最大福利。 实际上,博弈论尽管不是起源于中国,但我国古代许多对策中包含了博弈论朴素原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春秋时期的“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运用策略的重要,在实力、条件均等的情况下,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会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当然在博弈中必须隐藏自己的底牌,否则,一旦让对方猜中自己的策略,那是必败无疑,这也包含了信息经济学的原理。 博弈论应用广泛,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谢林的博弈论研究就始于二战后帮助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他参与了一项防御战略的制定和研究工作。如,假设一座城市被空袭,研究人员需制定出一套防守战略,并就此展开研究,包括火力点的最佳布置,人员疏散最优方案,抢救最有效实施计划……。并以此扩大到冷战中,研究对方动机与策略。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冲突的策略》。主要讨论军事战略、核战争、武器竞赛等方面问题,出版后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西方自1945年以来影响最大的100本书之一。 再例如,谢林用博弈论解释决策者怎样找到令对手妥协的优势。部队将领下令烧毁背后的桥梁,由此向对手发出一条可信的,同时也很有可能改变战局的消息:我方无意撤退。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破釜沉舟”的美国版。 另外,他的研究工作还扩大到冷战范畴以外的很多领域。如“冲突经济理论”成功地化解了许多国际贸易纠纷,解决了国内外许多经济难题。此外,他还将药物成瘾解释为对自己的博弈。比如,决心戒烟的人会把香烟冲进马桶,因为他知道自己稍后很难抵御吸烟的诱惑……。 谢林另一本重要著作《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其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推论出微观动机。如,一个民族聚集为一个国家,或聚集在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像中国人的唐人街,德国人、意大利人等邻里的存在。比如,流行趋势的形成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即为了不使自己看起来和其它人不同。在商品短缺时,人们看到排队就会抢着排在后面,而不管销售的是什么样商品。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人们都会去银行挤兑存款,从而使银行破产。有时是因为法不责众,看到大家违反交通规则,自己也跟着违规。看到很多人考试作弊,自己也作弊……。 这类问题中的一个特殊例子被作者称为“抢凳子游戏”。如果一个房间的凳子数少于要坐凳子的人,那么不管这些人如何行动,最后总是有人无凳子可坐。这种在物理学上被称为“宇称守恒”现象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扑克游戏、麻将游戏,以及公地问题等。扑克游戏、麻将游戏是零和游戏,赢家赢的数量和输家输的数量总是相等。而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则说明,一个不能排除其它人使用的公共资源,如公地、江河水源、海洋等,由于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一部分人或全体人的滥用将导致其它人或全体人的使用受到损失。因此,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共同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另外书中还运用博弈论中的不同原理,对许多其它问题作出解释,如“自我证实的均衡”、“临界质量”、“次品”、“加速原理”等等。自我证实的均衡模型说明,只要人们能够预期一种结果的实现,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实现。如裂变原子的数量集聚到一定量(即临界质量),就会发生核子爆炸;雨水集聚到一定量就会发生洪灾;货币集聚到一定程度也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学中的次品理论说明,如果一个集合中,存在次品和非次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会自动形成各自的分隔市场,像旧车和新车市场的分隔等等。又如“加速原理”说明,在人们的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速度较慢,但这过程会自我加快。比如,在一个混合居住的区域中,有白人开始搬离,一开始人数较少,甚至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随着白人在该区域的减少,更多的白人会快速搬离,从而加速该区域分离速度。谢林教授利用以上原理分析了各种相关的问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行为活动如何受离散变量如种族、肤色、性别、语言等的影响;如何受连续变量如年龄、收入、技艺水平等的影响;以及如何受在将来可能出现的变量如性别选择的影响。 为了解释这些广泛现象,谢林教授对常见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扩充,得出了一个称为“多人囚徒困境模型”(MPD)其重要特征是,进一步说明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最优策略选择,最后的结果将是非合作性的占劣均衡,即劣于每个人都选择非最优策略时的合作结果。但是后者并不是一个稳定均衡,而前者的占劣均衡却是一个稳定均衡。所以为了维持囚徒困境博弈中的非稳定均衡,常常需要一定强制性协议、外部力量的存在,或通过重复博弈以生成有利于合作均衡的形成。 学习博弈论有关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例子,能启迪我们对很多社会问题进行广泛思考。能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决策,无论在军事的对峙,外交的谈判,复杂的社会抗衡,还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求“共存”,“同发展”,取得“双赢”、“共赢”的均衡。相对照我们一直来所坚持的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显得十分幼稚、可笑、狭隘、荒谬,而所造成的恶果更是有目共睹,刻骨铭心的!如今我们更应多加思考人如何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创建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也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是全人类应该不懈努力的目标,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康庄大道。对于个人来说,当每个个人将自己放在集体或整个社会环境下来思考问题的时候,这种思考对于邻里社区(集体)的形成,对于社会风气的产生和维护,对于整个民族(集体)的凝聚力的产生,以及众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促进不可或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0
中国 没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