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古诗词牧童

如题所述

牧童

有一处偏僻冷清的山村野岭,她远离闹市,没有闹市的喧嚣浮噪,没有人间的纷争。她简朴的像一块未被人们开垦的处女地,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绿草成茵,让人不忍心再动她一寸土地。山岭田野上没有聚集的村落,只有一些简陋的草铺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七八里地。

傍晩,微风中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牧笛声,不多只有三四声,间歇又传来了三四声。这笛声是牧童的心声,它像一声口令,引得了原野的回应。水流的更欢,花草树木随风摇曳。这牧笛声像一支彩笔,给原野绘上了淡淡的生活气息。牧童还没有走近,牧笛声却悄悄地掀起了山村野岭的神密。草铺中走出的老者,可是那位文人隐士世外高人,头戴笠身穿簑者,又是那路神仙,何方神圣?

笛声近了,牧童也近了。这小牧童头戴笠帽身穿簑衣,高卷裤脚赤脚着地,牵着和他朝夕相处老牛一步一步地往前移。夕阳就要西下了,他还是走得这样悠闲安宁,是牛牵住了他的脚步还是他舍不得离开这绿盈盈的土地?他不停地用脚掌亲吻着小草,亲吻着湿泥,要把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这熟悉的大地。

一间草铺的门开着,一位老者笑咪咪地迎来出来。孩子劳累了吧,快一起吃饭,好好歇歇。

没有丰盛的饭菜,也没有舒适的桌椅,小牧童干脆连笠帽簑衣也不脱赤脚站着,粗菜淡饭吃了三大碗,偶后打了一个响响的饱嗝,又匆匆地走了门。

月亮都升起了,你还要回到田里?老者心疼地要唤回牧童。这牧童不知是他的后辈还是他的徒弟?

牧童没有回到田里,他和着簑衣仰卧在草地上。他在看月亮,他在心里想自己。月光下的原野显得更加宁静和安祥,远处可见朦胧的山岗,近处可辨身边的沟沟沟壑壑。晚风伴着花草的清香送小牧童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在梦中他梦见了月老正把一根红线紧紧地往自己的手腕上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7
在大山深处,有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小村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过着和谐、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村前,有一片草地,方圆六七里全是草地,那里绿草如茵,就像是被人铺开似的。四面都有小土坡,上面也长满了绿草。平地是绿的,小土坡也是绿的,牛群、羊群一会儿上了小土坡,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儿大草地增添了几分和谐的景象。那些小土坡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突然,晚风中隐约传来了美妙的笛声。我闻声而去,发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欢快的吹着笛子。那笛声忽高忽低是那么悠扬、那么轻快、那么活泼、那么快乐!这时我不忍心走过去打断那美妙的音乐。

黄昏,牧童回家吃晚饭,他狼吞虎咽地吃着。他的母亲对他说:“慢点吃,别噎着!”一会儿,他吃饱了,又急急忙忙地朝大草地地的方向去了,甚至连蓑衣都没脱掉。

过了一会儿,草地上又回荡这悠扬的笛声,皓月当空,牧童完全沉浸在欢快的音乐中,月亮也在为他高兴,向大地撒下千丝万缕皎洁的月光。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11
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截短:野草六七里,晚笛三四声。饭饱黄昏后,蓑衣卧月明。
加长:碧草横野,平铺六七里。笛声弄晚,随风三四相续。但饭饱黄昏,着蓑衣卧看月明。
第3个回答  2011-03-15
词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剧本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4个回答  2011-03-11
清明时节雨沙沙,路上行人泪哗哗。借问何处有酒家,牧童遥指:那是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