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有什么民风民俗

建阳有什么民风民俗

  民俗风情表演娱乐

  迎神赛会——水吉民俗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农历正月水吉的迎神赛会为闽省各地少见,不但时间延续长达二十多天,而且规模逐日升级,至正月二十一日夜晚,达万人空巷程度。此间,不但夜夜有赛事,而且白天也迎神赛会。
  初一,从市头坊永灵庵“石矶灵侯”始,是日上午九时许,由里人青壮年若干,打锣敲鼓,抬着神灵塑身沿街奔跑,各坊青壮年可以拦路抢夺,得手后可玩可藏,主坊人员需分头寻找,抢回后继续比赛,俗称“乐翁爹”。一直从白天赛至下半夜,至参赛人员筋疲力尽后方休。
  初二夜,原安排江西会馆“许真君”参赛,因每次都发生斗殴事件,引起公愤而被除名。此后,每年初二夜无赛会。
  初三夜,由岐头坊“文昌帝君”首赛,一直延续到二十一日夜止,共二十个夜晚和四个白天。参加赛会的神灵计有:石矶灵侯、文昌帝君和祖公老佛等七位。次数最多的是“石矶灵侯”,占去九个晚上和三个白天。赛会最隆重而壮面的是“祖公老佛”,当夜出动的有龙灯五至七条,鱼灯二至三群,彩台(俗称铁矶,每台上两个小孩化装成古代人物,由四人抬着游街)二十多台,锣鼓几十帮,直接参赛者有数百人之多,各乡来观灯的可达数千人之众。至此,水吉正月迎神赛会(俗称观灯)才告结束。
  据查,水吉迎神赛会始于明代中叶,因集镇十坊人基本上属于“十大姓”,而多数姓氏自明代中叶才从外省或本省外地迁入。七种神灵中,“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孥公元帅”是公神;“石矶灵侯”五兄弟世居当地,势力雄厚。其他均带宗派和地方派色彩。如“祖公老佛”是周氏开基始祖带进的,入水吉前的家庙在梨坪擎天岩,由江西入闽。“天上圣母”系“妈祖”的封号,俗称“妈祖婆婆”归福州籍(三山会馆)和汀州籍(汀州会馆)人所供奉,前者在正月十三日参赛,后者于十五日夜出巡。所以在迎神会上比高低,主要是比各自的地位、势力和财力,使各自的地位和势力范围不受动摇和侵犯。该习俗于1950年被废,大部分庙宇当作他用。

  八月庙会——石矶祠庆活动
  水吉“石矶祠”,始建于唐末,宋初改为“三侯庙”(俗称大庙),全庙占地近万平方米,内设三殿:正殿供蒋公(俗名蒋源,谓石矶爷,为抗击黄巢义军有功而受封);右殿广惠侯(俗名林必兴,以舍生取义得赐);左殿昭卫侯(俗名张暹,以正直无私,济民利物而封侯,俗称“阎王”)。相传八月十一日为封侯立庙日,是日方圆十一坊群众杀猪宰羊到庙祭祀,仪式隆重。一般年份,供桌都在数十桌之多,供品除全猪全羊外,还有三牲、福果、水果等摆在装饰好的长条供桌上,每张供桌由四人抬着进庙放在指定的地点。举行祭祀典礼后,以大锣、回避牌、西瓜锤、关刀、大斧等八对组成的仪仗队为先导,所有供桌随后,队伍长达一二百米,极为壮观,环游三街后回庙,整个祭祀活动才告结束。参加祭祀人们才分散到各设供户家中就餐。在庙会前夕还从外地请来剧团,从初十夜开台演戏至二十日。
  解放后,利用“八月会”期,在八月十一至十三日举行物资交流会。

  猜拳行令——民间饮酒文化
  猜拳行令属当地民间酒文化之一。人们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亲朋好友聚集一堂时,常常以猜拳喝酒取乐。当酒喝到尽兴时,发拳声四起,有两人对猜,以“劈柴火”(拳拳消)一盘定输赢,或“抢三码”三局二胜定输赢;还有一人“打通关”,力战群雄,热闹非凡。喝起酒来人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谁也不肯甘拜下风,如此轮番挑战,结局常是“下桌必扶醉人归”。
  猜拳是民间一种佐饮助兴的游戏,两人对猜,出掌伸指,猜对双方出指之和者胜,输家喝酒。发拳,不单是一、二、三、四、五地猜数字,还带有一套民间色彩的祝福、吉祥话语。猜拳前,双方拱手相敬,互请承让。为使双方能同时出拳叫响,一般先喊“串咕羞”(方言,近似音指全福寿之意)或来就来呀,好似百米赛跑中的“各就各位……”。发拳猜数开始,空拳(即双方均未出指)喊“对手”,意在棋逢对手,酒逢知己。还有喊“宝一对”、“对对宝”“宝对”等。有的约定成俗不用空拳,则以空拳起手,先喊“对一手呀”再开始发拳。
  (一)喊“一定高升”或“一定发财”恭喜对方步步高升,财源茂盛;也有叫“一见喜”的,象征着见面欢喜,其乐融融。
  (二)喊“两相好”、“哥俩好”、“两家喜”、“二同喜”等,寓意皆大欢喜。
  (三)喊“三星高照”或“三星照你”等,所谓“三星”,即民间流传的福星、禄星、寿星。
  (四)喊“四季发财”即一年四季,财源滚滚,还有喊“四世同堂”、“四季平安”、“四逢喜”、“四喜”等,所谓“四喜”即民间常说的福、禄、寿、喜。
  (五)喊“五经魁首”简单叫法为“五经魁”、“五魁首”、“五魁”。魁首,犹言头等人物。明代科举以五经取士,第一名为五经之魁,与科举状元同义。还有一个流行叫法叫“五子登科”。
  (六)喊“六连”、“六合手”,古人婚嫁、盖新房等都要选“良辰吉日”。“六连”指年、月、日干支个字都相连。所谓“六合”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戊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猜拳中的“六合”,其意指事事如意,日日皆顺,故又有人叫“六六顺”或“六六大顺”。
  (七)喊“乞巧”(谐音七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夜能在银河相会,旧俗这天夜晚妇女们陈酒脯瓜果于庭院前,用五色线对月穿七孔针,过者为巧。妇女希望乞求织女施巧于己,故称为“乞巧”。
  (八)喊“八仙过海”,“八仙”指民间传播甚广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原指神通广大,事事能成。也有的喊“八匹马”,古代官位高者乘八匹马拉的马车,好不威风。“八匹马”其意在于对手有高官厚禄之福。
  (九)喊“快来到”或“快快来”而不叫“九”,这是因为九添一方为十,中华民族有以十为美,以十方齐全的传统习俗。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相比之下,“九”则美中不足(尚缺一),故酒令中“快快来”意为快快补一凑十,成为十全十美。
  猜拳中的“十”多叫“全来到”,又叫“满堂红”、“满堂福”、“全家福”等,其意十分清楚。好的酒令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置身其间,既看到一个鲜活活的生活画卷,又领略到民间传统酒文化的浓厚色彩。

  彭墩高照——竖起塔灯盼吉祥
  彭墩高照,是一种“高照”纸灯,堪称建阳花灯之王。此灯在间断失传了40多个年头之后,在1988年春节期间,有百余个单位参加的全县首届花灯一条街大展赛期间,以崭新的风姿,雄伟的气派展现在建阳人民面前,一时引起了轰动。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这种巨型纸灯,由12组灯箱和3组旋转顶灯相叠而成,形体似塔,高达四层楼房。据道光《建阳县志》记载,这种灯起源于明代,臻繁于清朝。乾隆年间人云:“纱灯惟苏州为最,纸灯甲于天下,则莫如建阳也。”这足见建阳花灯历史之悠久,工艺之精巧,气势之磅礴。由于这种灯制作工艺复杂,耗费大,据老人回忆,建阳仅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和庆土地改革时搞过“高照”。在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建阳县童游乡彭墩村的民间老艺人吴桂堂、章希涛带领6位农友,在村干部和热心人的支持下,发动村民,自愿捐资3000多元,并四处奔走购买制作材料。他们凭记忆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赶制了这座高达13米,重200公斤,上挂36盏神态各异的花篮子灯装饰的大“高照”。游行表演时由24人同步操作,极为壮观。另外与之相互配合表演的还有16位少女手举32盏传统花钵灯载歌载舞,三支古老打击乐队和民乐队共80余人。
  这支象征着吉祥、太平、富庶的“高照”灯队的表演把整个春节花灯赛和龙灯赛踩街活动推向了高潮,大饱了群众的眼福,使羊年春节和元宵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体现了民间艺术活动的魅力。

  黄坑烛桥——板凳灯龙映彩虹
  黄坑烛桥,也称作“烛桥龙灯”,它是用烛光灯火连接成的一座灯虹彩桥,长240米。黄坑烛桥起源于宋朝初年。它是嘉禾里(原黄坑地名)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早先,嘉禾里虽然有花灯、龙灯、马灯、船灯、狮子灯、花鼓灯等各种灯会庆祝春节和元宵,但烛桥灯则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灯,一年之成事,一载康泰,都寄托在烛桥盛会上。
  烛桥灯会是全乡最大的民间艺术活动,每个灯会都有会员百余人。烛桥以“板”为单位,板长2米,板上各固定3盏烛灯,板底各有一根1.5米的立柱便于操作。每年烛桥盛会时,每个会员都制作一板风格、工艺、尺寸相近的花篮子灯,由4节12组120板组成烛桥,加上龙头龙尾灯,一共365盏烛桥,象征着365天都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灯内点点烛光,连接成一条长虹烛桥,恰似一条特长游龙。队伍行进时,有两面大钹锣开道,四门礼炮齐鸣,还有数十面彩旗迎风招展,数百上千个大寿桃沿途分发给观赏者及数百名烛桥操作表演者。倘若是在大操场上表演,数条长龙穿梭表演“万”“寿”等字样,更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鼓乐喧天,礼炮轰呜,倍感气势宏伟壮观。
  黄坑烛桥曾失传了数十年。为提倡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文化,黄坑群众又恢复了这一盛会。1990年元宵节期间,县文化部门和黄坑乡政府调动10多部大卡车,把烛桥搬到城里一展风采,引起轰动。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元宵节晚间新闻播放了这一盛况。

  臭豆腐乳的美丽传说
  臭豆腐乳,也称建阳臭味香。宋代以来,它就成为建阳的八大土特产之一。几百年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只为正宗的建阳人所拥有。关于臭豆腐乳有一段传说:从前,有一位卖豆腐的老伯。有一天,老伯的豆腐卖了一天之后,还剩下一小部分没有卖掉,老伯随手把豆腐放到钵头中用稻草虚掩着,丢在一边。
  第二天、第三天……老伯都忘了钵头中有豆腐。过了些日子,他闻到一股特殊的臭味,原来是钵头中卖剩的豆腐发出的,他舍不得把臭豆腐丢掉,并把这些臭豆腐进行一番加工。他先试着尝,结果自己越吃越有味,分给乡亲们吃更是赞不绝口。他想,这臭豆腐闻去极臭,但味道极香,就叫它“臭豆腐乳”吧!
  此后,这“臭豆腐乳”的美名也就叫开了,人们也特别喜欢吃它。其实臭豆腐乳的制法要求很严格。要先将水豆腐切成拇指般大小后,放到开水中捞过,水滴干再装到钵头中,上面用稻草盖严,要保持一定温度。过10天左右,待一块块豆腐由白变灰,身上长满茸茸的毛后,再拿到太阳下晒,直到豆腐身上的毛脱落了,颜色有点淡红了,才能放到事先配制好的装有盐、家酿红酒、大蒜芯等十几种佐料的瓮中浸。
  一个月以后,就可取出来吃了。臭豆腐乳味道香,开胃消食,营养价值很高,在众多的农家自制的食品中,臭豆腐乳是人们普遍欢迎的食品之一。一般家庭,每年都会做几小缸以备冬天或蔬菜淡季时食用。几百年来这臭豆腐乳,出自于民间,享自于民间,深受建阳人民的喜爱。

  民俗礼仪

  喜庆礼仪

  一、寿 庆
  水吉地区的寿庆均以“十”为大庆,始自“五十岁”为“上寿”,方始庆贺,最为隆重的是六十大庆,谓之“花甲”。少数姓氏对“古稀”(七十大寿)倍加重视,有公产的宗祠,如遇本族老人年届“七十岁”生日时,要从族产中拨出若干担稻谷作为该人的生日费用,以表公贺。
  寿庆,在贫富之间区别较大,普通人家办一两桌酒席已算不错;穷人则只杀头把鸡鸭一家相聚。而富绅、官僚家庭还借此机会大发横财,家设寿堂,张灯结彩,接受祝拜,设宴数十桌之多。民国时期,水吉某县长做寿,乡镇保长联合铸了一尊金佛相送。少数富豪做寿亦有沽名钓誉者,在祠堂内设宴,不论贫贱一概宴请,对少年拜寿者还发给赏钱。并派专人站在祠堂门口,拦请过往行人,即使乞讨者亦不例外,赠食面酒。
  二、分 娩
  新婚添丁为家中大喜,当天或第二天就要向外婆家“报喜”。如为男婴,则用锡茶壶内装糯米、龙眼(桂圆)、榛子、花生、瓜子等“五子果”;若是女婴,则用酒坛装酒抬到外婆家,谓之“报酒”,故沿途或邻居见之即知所生男女之别。
  (一)三 朝:添丁的第三天,谓之“三朝”,因籍贯不同庆祝有别,有的仅用炒黄豆与酒敬客;有的则用太平面敬点心。
  (二)满 月:名为满月,实则仅十来天就办酒席敬客。亲朋好友多馈送公鸡一只、蛋、面若干。而外婆家送小外孙(女)穿的衣物,摇篮与为数不少的线面、鸡和蛋,谓之“送瓶”。女婿对岳家来的客人,要给每人煮一碗鸡腿面当点心,尔后才就午宴。
  (三)周 岁:一般人家较简,设宴一两桌以招待外婆家与至亲好友。富豪与文人墨客则繁,除大办酒席外,还需用米筛或捧盘,摆上书籍、文房四宝、算盘、帐簿、金银首饰等物品,让周岁婴儿选玩以测其成年后的志向。
  三、建 房
  (一)择 基:一般人家多自选宅基地,确定和办好契约后,选好“黄道吉日”即可动工兴建。富家则要请地理先生选“宝地”,定朝向。一切准备就绪后再选“黄道吉日”开工。
  (二)开 工:按选好的“黄道吉日”开工时,东家要置“开工酒”,先供当坊“土地”,再宴工匠师傅与帮工亲友。
  (三)上 梁:乃建屋中的一项重要事件,东家都极为重视。首先是正梁要在上梁的前一天从山上择好砍回,专人管护,不得让女人跨过与无关人员动摸。其次是必须在选好的吉辰(多半选在“卯初”时刻)进行;第三是装饰,正梁中央贴上绘制有“八桂”图形的红纸;正柱横枋上贴有“吉星高照”横批;中柱贴“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对联。正梁上送时要燃放鞭炮,正位后,木匠师傅即将事先准备好的糍团或包子往下丢,让人哄抢,以示彩发,晚上设上梁酒待客,以表谢意。
  (四)乔 迁:新屋落成,选好“黄道吉日”后才迁入新居,一般都选在吉日早晨“卯时”。全家大小同时离开旧居,离开时要点香燃烛放鞭炮以“谢居”,前往新居时,小孩要每人提一把燃着的火把,两人抬着用箩筐装着的“饭甑”与一床糕,并提灯笼或“马灯”,进入新居后,一把火把放入灶堂,并为灶神燃烛点香焚纸放鞭炮,以示接火种与安神。其余火把放置大门口,灯笼挂在大门正中,如用马灯者,则放置案桌上。家主即在厅堂案桌上点燃大红烛,点上大红香,然后焚纸鸣炮。至此乔迁仪式全部结束。接着准备午宴款请宾客,有的先迁入数天再宴请宾客。

  婚嫁礼仪

  旧社会,婚嫁礼俗繁琐,青年男女婚姻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多以“门当户对”为先决条件。一般先由男家委托媒人向女方提婚。经女方查明男方家庭情况,认为条件适合后,再将女儿生辰,所谓年、月、日、时“八字”(又称“年庚”)送至男方。男方再将双方“生庚”请算命先生进行推算,如算出“八字冲克”,男方即将“庚贴”退还女方,表示休止议婚;如无相克冲犯,男方即向女方议婚下聘。
  一、订 婚:
  即插记。经选择吉日,男女双方家长各办酒席宴请亲友,以示子女婚姻已定。女方为午宴,未婚婿为主宾,余为女方的亲友陪席。未婚新郎到各桌向客人敬酒时,被敬者要有红包作为见面礼(数额不一)。男方为晚宴,未婚媳妇为主宾,礼节与女家同。
  二、婚“礼”:
  多选择民间历书中所定的“黄道吉日”举行婚礼。婚礼前一天为“定亲”日,男方需安排若干人(一般八至十人)同媒人一起,将活鸡、活鹅等酒席物品、红酒一坛(坛口用书有“双喜”字样的红纸扎口)、新娘饼、衣料、果品扛(长方形立柜式,有二至三层活动柜屉):内装五子果(因时令而定品种)、红蛋、部分猪蹄和干菜,上层尚需纸花盖果,放上写有“山盟”(内装茶叶少许)、“海誓”(内装食盐少许)两个长约二十公分,宽十公分的红纸包,寄寓爱情专一与白头偕老之意,送往女家。同时送去“小礼”若干(名曰:柯敬、百子、千孙、正典、副典、宣书、试桩、煮汤、扫地、兜鞋、座位、拦门等十几个小红包,约一、二百元)和“请舅帖”(四幅折叠长方形状,竖写,正面书:“新舅正席”,二面书:“谨择某年某月某日午刻敬治杯酌,奉攀”,三面书:“台驾光临,谈笑兼伸,姻谊伏冀”,底面书:“届期早临,蓬荜生辉”,“右启上”,“大英才尊姻舅某先生”,姻愚弟某某某鞠躬“。
  三、迎 娶:
  男家备彩轿,吹鼓手与媒人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女家要煮太平面请迎亲者吃点心。新娘换洗梳妆后蒙上红巾,由舅父或长兄抱上轿,意防新娘脚粘走娘家土而把好运带走。同时,安排若干人(因妆奁多寡定人数多少)抬嫁妆送亲。吉时到,即在祖先牌前燃烛点香,鸣炮送亲。此外,女家亦要“小礼”回送男家。“小礼”中与男方相同外,另加试桶、美容、月老、冰人、添丁等五个小包。送亲杠上还附吉书有“玉洁”、“冰清”(内装冰糖少许),“山根”(蕨粉)、“麻林”(芝麻),“豆园”(黄豆)等五个红纸包(形状与男方同),意为品德贤淑,男家娶后即可发家添丁子孙满堂。同时附去“请郎贴”,内容除改动个别字外,与请舅贴基本相同。富户有以婢女、田地房产契约、金银首饰陪嫁;中等人家则只陪送少量首饰及被帐衣物箱柜等;贫穷人家仅陪盆桶、衣箱、镜台及少量衣物。官僚富绅之家送亲队伍有双人扛灯笼,双人吹长号为前导,笙箫鼓乐列队伴行。
  彩轿到达男家,大放喜炮相迎。新娘下轿时,经宣礼官唱念吉祥语后,由伴娘搀扶新娘至厅堂与新郎在堂中双双跪拜天地,祖先和祖父母、父母,谓之“拜堂”。尔后新人入新房,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新房中,在新床各处放些糖果花生等,大开房门让孩童入房哄抢,增添热闹气氛。此时,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入新房看新娘,逗新娘,称“闹新房”。同时,择一聪明男童往新马桶中撒尿(试桶),寓新娘早生贵子之意,被选的男童可从新马桶中取得一份礼金。新房中点燃的喜烛,照亮通宵,谓之“洞房花烛”,又称“小登科”。次日,为新妇“庙见日”,晋拜公婆、亲属长辈。受拜者要给“见面礼”。然后,新妇进厨房参拜灶神,谓之“下厨”。婚后三日,新妇偕新婿备礼品返回娘家,参拜岳父母及诸亲属,俗称“三朝回门”。但于傍晚必须回归夫家,以示“月不空房”。至此,旧式嫁娶礼仪方告结束。
  “五四”运动后,提倡文明结婚,男女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娘新郎胸戴红花,敦请当地名流人士为证婚人,双方父母为主婚人,说媒者为介绍人,结婚仪式简单而隆重。不过当时只在一部分知识界与公务人员中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护。父母不得包办或干涉子女的婚姻,更不能买卖婚姻。男女经过自由恋爱,达到法定婚龄,可到政府领取结婚证。有的参加单位举办的集体婚礼;有的出外旅行结婚;有的婚事新办,不办酒,仅举行茶点、发喜糖。在农村尚有少数人在嫁女时索取高额聘礼搞买卖婚姻;有的在操办婚事讲排场存在铺张浪费现象。
  此外,还有一种婚姻是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谓之“入赘”即“招驸马”。女方为独生女,要招男的入门赡养女方父母,这就是“入赘”。女的夫亡子幼,生活无着须招进男的藉以养活全家,这俗称“上门”。旧社会,对男到女家就婚,认为很不光彩而被人鄙视。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与计划生育的实行,此类思想已得到初步的扭转。

  丧葬礼仪

  一、丧 仪
  无论男女病逝,先停尸中堂一侧,后在中堂正中合棺。凡家有丧事外出者,遇有人问起,答曰:家某“过身”或“过后”或“睡觉了”或“老去了”等称谓。
  (一)停 尸:正常情况换完冥衣后只停尸一两昼夜即合棺,如因远方子女未赶回或“后头”未到,只能寄棺(棺盖不钉死),以便让子女或“后头”赶到时见一面后再合棺。
  (二)择 穴:(选墓葬地)多由地理先生,有的地方阴阳先生兼之。富豪之家多半生前均已找到“风水”好的地穴,个别的已修好待用。一般人家多在死后请先生算一家人的生庚和死者死时的时辰,确定埋葬的朝向山地,继而到确定方向的山地寻找适合的地穴。选定后用罗盘定中轴线并插上竹竿标记,待到确定出殡的前一天,由土公和帮工若干人前往开穴,同时准备好封穴用的砖石等物。
  (三)超 度:(道场,俗称做功德)设孝堂、挂挽联、视经济条件,可繁可简,延道念经拜仟做法事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最穷的也要做一夜,多的三五夜不等,时间越长花样越多。最后,还要转棺串丧,烧纸船等。吊丧期间,有女儿的尚需设祭坛。小辈在早、中、晚、深夜四次哭丧,请死者用饭和安寝。
  二、葬 仪
  (一)出 殡:时间多选卯时(早上六至七时),起棺前,先由孝男孝女祭奠(拜棺)后跪伏在棺廓两旁,以示陪奠。然后,亲友祭奠,全部结束后起棺。一般人家多为八人抬棺(俗称“八仙”),葬地较远(五华里以上)者则要另加四人以备途中轮换(因起棺后不得在途中停歇),富家有十六人至三十二人抬者。一般鸣锣开道,唢呐前导(集镇现今则有洋鼓或哀乐前导),再是挽联(现代加花圈),接着是棺廓,孝子赤脚草鞋,披麻带孝,腰系草绳,一手执丧棒,一手扶棺。沿途如遇分岔路,孝子则需赶前至岔路跪伏,谓之不让走错路。棺后为女亲哭送,再是一般男亲友队列,均头戴白帽,腰扎白带。沿途凡遇分岔路需燃放鞭炮,谓之“拦路”,与孝子跪伏同义。送葬队列,除孝子送至墓地外,其余只至村口即告结束,并按原路线返回吃丧餐,一般均较丰盛,酒过数巡后,丧家的媳妇要到亲属长辈桌跪拜敬酒,到一般亲友桌敬酒,以表示感谢。
  (二)入 土:按选好的时辰入土、封穴、上碑、筑供台,再点烛上香焚纸鸣炮,至此安葬完毕。孝子要向在场者赏发“福地”吉利钱,俗称“满山红”。
  (三)接风水:发完“满山红”后,孝子换上干净衣鞋,点燃火把,提上“银袋”(红布缝成四角翘檐小袋,内装米蛋)和酒瓶(内装清水)及风灯等,由唢呐伴奏返回,沿途边走边洒滴酒瓶中水直至到家,鸣炮,放置供桌为止,谓之接引德福返家,俗称“接风水”。

  游春戏
  流传于建瓯、建阳、松溪、政和一带的民间小戏。这种戏于每年春节期间演出,因而得名。
  游春戏的演员很少,一般二三人就可演出,最多也只需六七人。演出地点大多在农家的小厅堂里,每家演一两出小戏,短的每出只有几分钟到半小时,长得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由于过去人口少,村庄小,从晚上到天亮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演过,演完不收戏钱,只要东家馈赠年糕、红桔、爆米花等节日食物,如果是大村子,每家每户夜间演完后,还要在白天演一出大本的台戏。
  游春戏的剧目不多,反映的内容都比较接近农村的现实生活。如有的描写妻子苦口婆心地规劝丈夫要戒赌禁嫖,刻苦攻读和辛勤种田的《十劝夫》;有的反映姐妹们元宵结伴看花灯的《闹花灯》;有的描写一对恋人依依难舍的《十送歌》等。内容通俗易懂,浅显流畅,民歌风味很浓。因此,游春戏可以说是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民戏。

  鸟步舞
  建阳市崇雒镇一种民间舞蹈。所谓鸟步舞就是舞者双脚要模仿鸟类跳跃动作,当地人称为“雀跳”。根据不同的跳法又可分为“高雀跳步”与“矮雀跳步”,分别模仿不同的鸟类。“高雀跳步”每队四人,上身赤膊,下身短裤,赤足,头部束一红布条,双手持一红木棒,舞蹈时,四人先站成四角,然后随锣鼓点,双脚前后交叉同时腾跳前进,按太极曲线变换位置,转回原处为一遍。“矮雀跳步”也是四人一队,装束如“高雀跳步”,但两手分别持“龙角”与“师铃”,舞蹈时,蹲如戏曲“矮子步”,但是前进时,也要前后脚交替同时起跳。变化位置如“高雀跳步”。这种舞步的名称是固有的,乡民们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年代已说不清楚。舞队一般由十二人组成(另有四人作为引导、清理跳舞场地)称为“十二营军”。鸟步舞多用于祭神求雨时所跳,故又称为“鸟步求雨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民 间 习 俗

  第一节 岁 时 习 俗

  一、岁序:

  正月初一,晨起,一般民家对岁首旦日开大门都较为讲究,多数

  按民间印制的旧历书中所规定的时辰开门。早起洗刷完后,由家主先

  点燃正厅香烛,如系大院则各户家主同时开门后即燃放鞭炮,以求开

  门大吉、大利、大发。

  当日,多数家庭吃素一天;妇女一般不串门走亲;男人路遇亲朋

  好友时均互道“恭喜、发财”。书香门第和文人在家开笔时,要用一

  张约数寸,宽约二寸的长方红纸书写“新正开笔,万事如意”等字样

  贴在厅上或家用桌正面壁上。

  初二,为孩童给长辈拜年日,如系远亲,可延续到初十,此闻,

  互设春酒以贺正或结认新亲友(即男婚女嫁之所亲)。

  二、接春:

  立春前一日就开始设台迎春,多用鲜芦梗,梅花、青茶梗若干成

  束插在香炉上,置红萝卜或带根小白菜一颗置干大碗肉,或另备其它

  果品若干碟等摆设在台上,香炉内插有一红纸牌,上书“新春大发”

  四字。翌日立春届时(即节气交接时刻),家家户户焚香鸣炮,迎接

  春到人间,庆祝万象更新。

  三、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多数家门口张灯结彩。是夜,

  灯火如炽,五彩缤纷。男女老幼上街观灯和看迎神赛会,有舞龙,闹

  花灯等,鞭炮不断,锣鼓喧天。

  四、二月二:

  二月初二,为一年生计进入正常始日,俗称“二月二吃梨利”意

  即正月已过,年货已吃净,当晚会餐后,过新年告结束。是日鱼苗大

  量上市,新年有余(鱼),一年生计应进入正常活动了。

  五、社日:

  社祀,每年春秋各一日,春日燕福日,秋日鸿福日,本是祭祀本

  坊土地神的活动日‘‘春祁秋报”。当地不知何时起竟作为新坟添土

  日,谓之一拦社”,即新坟三年内,亲属需在社日来临之前到坟上添

  土以固坟墓。

  六、清明:

  家家户户扫墓,一般安排在清明前后一旬内。扫墓时先砍掉灌木

  枝和锄净杂草,然后在碑前台上摆好供品,添上挂幡点香化纸、洒酒

  燃炮。结束返家时顺手采摘一些白色的棣木花和红色的杜鹃花,寄希

  望子孙男女齐全,并将带回的一支燃着的香插进神主香、膪,以示接回

  亡灵供奉。当夜利用供品改善生活。

  七、四月八:

  四月初八系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诞生日,各禅寺均煎香水浴佛。不

  少善男信女前往朝拜,并取回浴汤少许给孩童饮用,谓之可保平安。

  是日亦是耕牛生日,普遍让牛休息一天。主人多用糯米蒸熟打成糕

  粑,配以冰糖红酒或当归酒等喂食耕牛,以壮牛健多为耕作尽力。

  八、立夏:

  俗称“降夏”,大部份农家喜在当日用籼米磨浆做成果,用新出

  的小笋拌糟菜,虾米为铭,搓成椭园形,蒸熟后食用,谓之可健身壮

  骨。

  九、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端阳包粽泛舟,为怀念屈原而始,不知何时演新为

  家家户户门前挂葛藤(形似铁链)菖蒲(形似宝剑)、青艾杆(似神

  鞭)以镇邪,同时用艾把(艾枝与麦杆捆扎而成)点燃烟熏屋内各个

  角落,以驱蚊蝇还用午时采摘的百草(一般多为有药用价值的扛板归

  马鞭草、车前草、积雪草、土牛夕等)煎汤洗浴以防治皮肤病。孩童

  多系由五色丝线织成的网袋香包,内多装樟脑丸、园形蒜瓣或从药店

  购回的专用香丸以避邪,成人午饮雄黄酒以治内疾。在经济许可内,

  一般家庭午餐都较丰盛。

  十、开通日:

  每年一次,各村习俗时间不一,多为八月初,是日全村劳动力出
  动到通往邻村、山场、田垄的干道上,劈光路旁的荆棘,修好破烂的

  桥梁,填平坎坷不平的地段,加宽过狭的路面,为秋收做好准备。完

  工后就分别到当年添丁(生男孩)户中吃比较丰盛的午餐或晚饭,谓

  之“吃供”。农村在大集体时,是日多为集体出钱改善生活。近年实

  行生产责任制后,各地又先后恢复了“吃供”。

  十一、中元节:

  七月十一至十五日,俗称七月半“鬼节”,具体时间困籍贯不同

  而异。届时,厅堂悬挂祖先画象或供祖先牌位,摆上供品进行祭祀,

  并燃化大量纸钱、箔金、银锭和冥衣。十五日晚上还在路口为“野

  鬼”提供少量纸钱。

  十二、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中秋月饼始于唐末,发展于宋,兴旺于清代,家家

  户户设宴庆团圆,官吏、富户、文人、雅士设夜宴,置美酒赏月、赋

  诗。

  明末时,还传入“拖石”习俗,源于明将戚继光在闽南沿海抗击

  倭寇,时适中秋夜,为麻痹敌寇,发动驻地人民以拖石发出巨响以迷

  惑敌人,使敌寇误为戚军在欢度中秋而放松警戒和狂饮。当敌人进入

  梦时,戚军发起攻击顺利冲上海岛全歼倭寇。人民为了庆祝胜利而将

  “拖石”成为习俗而延续下来,并传入小湖延续到解放初始废。

  十三、重阳:

  九月初九,乡里人仅磨米浆蒸糕而度节,名日重阳糕。登山避灾早
  无复存。农人则开始秋收,”重阳到,谷惶响”。

  十四、立冬:

  立冬日,少数乡里视为大节会,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合家欢宴,

  以志当年大熟。冬藏仓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十五、冬至:

  冬至吃“团丸”起于何时无考,届时,家家户户磨糯米浆压至半

  干后搓丸如弹子大,煮熟后滚甜豆砂后就食,以代早餐,何义不明。

  余下米浆晒干收贮,作为妇女做鞋底时的浆糊原料。

  十六、祀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因人籍贯不同而异,一般都不很隆

  重,只是在灶神台上摆上几样糖果供品,点香插烛,烧些纸钱和燃放

  一下鞭炮即告完成欢送灶神上天任务。从是日起进入大扫除,备年货

  阶段,大人小孩忙得不亦乐乎。

  十七、分岁:

  分岁时间因年份与籍贯不同而定,一般都要安排在十二月二十六

  日至二十九日之间。在选定时日当天下午四时左右,就把准备过午的

  主要年货煮好端上正厅供桌上,并摆好酒杯筷子,斟上酒,点好香

  烛,让祖先和本家神灵一起过年,稍后才化纸燃鞭表示贺年。
  十八、除夕:

  十二月底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换挑符,准备丰盛的年夜

  饭,年夜饭时,祖父母、父母分别给未成年的孩童分发压岁钱,让儿

  孙在佳节期间有零花钱,又寓来年财源茂盛之意。岁酒后由主妇着手

  煮“岁饭”,表示家庭富庶粮满仓吃不完之意。再将灶堂余炭用灰盖

  密保持到翌年,以示火种连绵不断,福寿延年。再是厅堂房间灯火通

  宵达旦以“照岁”和“守岁”。最后按当年《通书》规定的封门时辰

  燃放鞭炮把大门关掉。封门后不到新年开门时辰,一律不准打开大门

  进出。

  旧社会穷人过年,为了逐债,不少人远避禅院庙堂和戏院,夜不

  归家,谓之“做皇帝”。

  十九、闰月饭:

  凡逢农历闰月,于闰月时间,一般娘家都要请出嫁女儿回娘家吃

  餐较丰盛的“闰月饭”。若父母已故则由兄弟代之。出自何典无考。

  第二节 婚丧喜庆

  一、婚 嫁

  数千年来,基本沿袭封建婚姻制度,青年男女婚姻只凭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所决定。多以门当户对为先决条件,媒人从中说合,再

  由女家发出庚帖,年月日时谓八字又称“生庚”送至对方。经男家请

  算命先生将双方生庚进行推算,如无相克冲犯,男方即向女家议婚下
  聘。如生庚属象不合,庚帖退还女方,以作休止。

  插记,即订婚。男女双方家中需办酒一至数桌会亲友,以示晓众

  知。
  结婚,日期多择选黄道吉日举设婚礼。仪式前一日,男家给女家

  送去办酒货料及衣物等,谓之定亲。迎亲日,男家彩轿前往女家迎亲。

  女方送亲,富户有以婢女、田地契约,金银珠宝陪送。中户人家只陪

  送少量道首饰及被帐衣物等。下户,仅陪盆桶,衣箱镜台及少量衣物。

  豪僚之家另配武卫护驾,既壮行色,又防途劫,生乐列队伴行,双人

  抬吹长号二把为前导,仪式壮举。新娘盖上头帕,换穿新嫁衣,新绣

  鞋,由其父或舅父,兄长抱上彩轿,以防带土上轿,带走女家风水财

  气。因此,民间流谚“女生外向”和“糯米饭不是饭”的封建习俗。

  轿至男家,大放喜爆相迎。新娘下轿时,宣礼官( 阴阳先生 )唱念吉

  祥语后,由引娘挽扶新娘至厅堂与新郎在堂中双双跪拜天地、祖先,

  谓之拜堂。尔后送入新房,双喝交杯酒,亲婆在新床各处放些糖果、

  花生等,大开房门让孩童们哄抢,增添热闹气氛。同时选择一聪明男

  孩往新马桶中撒尿,寄新娘早生贵子之意,被选中的男主可以从新马

  桶中得到一礼金(视家庭经济情况,少则五、六枚铜片,多则一块龙

  番)。新房内燃点喜烛,照明通宵,谓之洞房花烛,又谓“小登科”

  次日,为新妇”庙见”日,晋拜公婆,亲属长辈,受拜 者 要给见面

  礼。进厨房参拜灶神,谓之下厨,并宴宾于庭。婚后三日新娘偕新婿

  备礼品回娘家,参拜岳父母及诸亲属,谓之回门,傍晚必归,月不空

  房,满月后才可随意回娘家。

  民国初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胸戴红花,敦请当地流士为证婚

  人,双方父母为主婚人,说媒为介绍人,结婚仪式简单而隆重,不过
  这只是在一部分知识界与公务人员中盛行,同时也逐步引起改革婚嫁

  的繁琐礼节。社会上,尤其是农村仍沿袭旧制。

  童养媳:在农村,山区的贫困人家中较为普遍,即收养未成年的

  幼女在家,待成年后(多为十七岁时)即圆房(结婚)。

  娶妾:娶妾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豪祭家,富 户 一妻多妾为常

  理,称为上等之人。二是原配妻只生女的,没有男嗣或根本没有生育

  的,为传宗接代而另娶一女为妾。劳动人民绝大部份为一夫一妻。

  入赘:俗称招驸马,即是独生女,招男入门以养老。夫亡子幼,

  无生活出路,招一男为夫,籍以养活全家,则称为上门。

  分腿(合妻):穷人娶不起老婆,凭媒人说定,以有 夫 之 妇 为

  妻,到女方家庭居住与原夫共同生活,谓之上半门。但此妻非上门者

  独有,而是与其在家的原夫所共有。

  典书:男方行年将而无嗣,想再娶又缺财力,于是托媒说定,典

  有夫之妇为妾。被典之妇多为夫贫,日食难度,故将妻子暂典与人为

  妾,议定年限,此期内所生子女,归典方所有,期满后退还原夫,谓

  之典书。
  二、丧 俗

  少年死亡无仪式,成年或老年人死亡规矩则多。咽气时,子孙后

  辈要跪在死者身旁,谓之送终。父亡,子要到伯、叔长辈跪拜报丧。

  母亡,要向娘舅家跪报,随后派轿车相接,谓之接后头。亡者前所着

  用的衣服铺垫,要送至旷野草坪焚化。

  丧仪:无论男女死亡,均停尸中堂,发贴讣闻、告知亲友。老人

  死亡谓享寿,男死谓正寝,女亡谓内寝。为防尸腐,多只停尸一天即
  收验进棺,择日埋葬。富贵人家讲究体面,入殓后停柩时间不同,数

  天、数月、数年不等,停枢期长有“来世寿命更长”之说。豪富人家

  治丧,灵堂设里外三进,坚灵拜忏及延道念经超度。吊唁时,请有声

  望的人或官吏为奠官,举行隆重祭仪。孝堂结锦棚,铺地毯,接奠官

  行祭,宰羊杀猪,延宾满庭,所谓沉痛哀悼的场面,都是烛耀门粥的

  盛况,大肆铺张,以示子孙的孝顺。一般人家虽不算铺张,亦要延道

  拜忏超度二、三天不等。

  葬仪:出殡时,由八人(谓八仙)或十六人抬着棺柩,哨 呐 丧鼓

  为先导,孝子赤足草鞋,披麻戴孝,腰系草绳,手捧灵牌或扶枢执丧

  棒俯首而行,棺材外套紫彩棺罩顶有裱表制白鹤一双,谓之“驭鹤仙

  游”。送葬亲友白布裹头,扎腰,鞭炮作响伴行以示致意。

  枢到墓地,墓穴早成,由阴阳先生诀择时刻进穴,闲穴奠墓立碑

  即“封塬门”。孝子在墓前当众赏发所谓“福地”吉利钱,又谓“满

  山红。(发钱多少不等)。接即点燃备好火炬贰把,银袋 ( 布制四角

  小饭袋,中间各放鸡蛋一个),由孝子各执一份,唢呐吹伴接引德福

  返回家,谓之接风水。

  三、贺 庆

  祝寿又称寿庆,满十岁为庆寿,廿岁为弱冠之年。三十为而立,

  四十为不惑,五十为知命,年满六十称大寿又谓花甲之年,七十称古

  稀,八十称杖期,九十称杖国(七、八十)两者皆称为耋耄之年,百

  年称期颐寿星。

  民国以前,贫富寿庆大有区别,普通人家只在生日这天,办些菜

  肴面食同晚辈相聚会餐,聊表庆意。豪僚之家,举庆之日,张灯结彩
  设寿堂挂寿章寿联。亲属中的晚辈,备上礼品前往拜寿。对有屈从权

  势或属阿谀奉附之徒,则乘机行贿受索。拜寿时,穿做寿的礼服至堂

  前跪拜天地祖先,再接受来宾、亲属祝拜。做寿者给未成年男女发拜

  寿钱,拜后寿宵,筵宾于庭。

  喜庆:新婚妇添丁,如男婴,要用锡制茶壶,内装糯米,夹配龙

  眼、榛仔、花生、瓜子等称“五子果”。若女婴则用酒瓶盛红酒,送

  往外婆家以示报喜,让其筹办营补养料及衣物等。婴儿满月,要剥除

  胎发,称剃满月头。是日延办“满月酒”,外婆家要送给婴儿的着穿

  衣物及摇篮床椅,富者加送金银首饰、亲友一般以蛋禽肉面等礼尚往

  来。此后,婴儿周岁时,外婆家均需馈赠礼物,亲友送礼设宴酬宾、

  庆贺周岁。

  建房:建房前要请地理先生择地,开工之日,要设开工酒,先供

  当墩土地,后宴工匠师傅,并邀亲友作陪。上梁之日,正梁中央用红

  纸绘贴八卦图,中央上屏横批要写贴“吉星高照”。两旁兰柱要写贴

  “立柱喜逢黄道日”, “上梁巧遇紫微星”。梁柱两旁要写贴“千古

  孝友首推虞舜万世昌盛”, “百代伟人立德立功千秋不朽“等吉祥范

  典的对联。上梁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木匠师傅架好正梁后,随 将 备

  好的糍团(糯米蒸熟捣糊后伴糖麻做成丸团)、 粽子 丢 下,凭 人 哄

  抢,增添彩发,以示人丁兴旺。晚上宴请工匠及亲朋戚友,称加“上

  粱酒”。迁入新居时,尚需办“进屋酒”。

  冲喜亲

  女子订婚后,婚期未到,未婚夫或公婆病重,提前择日迎娶,谓

  之“冲喜”,如未婚夫身亡,不许再嫁,为守节之道。也有公、婆一

  方病故,棺柩停于中堂右旁,暂不发丧,随即举之媳妇过门婚仪,待
  喜期过后,布设灵堂治丧,以示亡者丧期有子媳哭灵。

  第三节 陋 习

  l、抽鸦片:清朝民国时期部分地主、 豪绅和一些流氓,常集中

  在一起抽鸦片烟。

  2、赌博:清明、民国初年最为严重。每逢小湖、下乾墟期, 赌

  “铜宝” 、“花会”数十桌。特别是古历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前

  后十天至半个月, “打麻雀(即打麻将)”“斗四色”“打牌子”村

  村皆有。因参加赌博而倾家荡产者,比比皆是。流氓懒汉好赌成性,

  以至盗贼蜂起,社会不得安宁。

  3、纳妾:有些豪富绅士,不仅要娶正妻,还要纳妾。如大湖村

  黄秉海,有了正妻,还纳二个妾。溪东杨志锐有了正妻,还要娶小老

  婆。

  4、守节:守节妇女,族谱均有记载其节,列事迹,以示旌表。

  5、缠足:宋元明清朝以至民国初年,妇女普遍缠足,而且把足

  缠得越小巧越好,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后,彻底废除。

  6、迷信:

  ①有病求神,乡民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较深,迷信思想严重。解放

  前有的人有病,求菩萨、请巫婆降童,为求“赎魂”还要请法 师 做

  “招魂”或“十保”甚至做“赎身”之类。小孩子一有病,要过“重

  阳关”,请衰公破胎求保平安。由于封建迷信毒害,解放前不少人弄

  到人财两空。

  ②看风水:人去世后请地理先生择吉送葬,看好风水龙脉然后筑
  坟。
  ③算八字:请盲人算“八字”断“时运”男人较多。女孩子到了
  订婚期预先请算命先生算好命,把出生年、月、日、时写成含有夫、
  子财富的命,以免被人说坏话。
  ④敬神:有些农民家中早上盛碗饭放在灶上或堂前祖公牌位上,
  每逢初一、十五日点上香灯,作为照耀祖宗,祈求保佑全家平安。
  ⑤庙会:自明初开始各个村庄都建有村庙塑菩萨身像,以崇祀。
  每逢庙会期必定迎神赛会,请道士设坛建醮,祈求保佑人口清吉,六
  畜兴旺、五谷丰登。
  ⑥上庵
  妇女到5 0岁以上,选择一个吉日,好的年份到庵庙长往。上庵
  三日,这一天全身穿戴一新,除布衣衫,花鞋外,还要穿上佛裙,至
  好亲朋送礼,主东要请素宴。做女婿、外孙.姑姐、姐妹等内亲,还
  要蒸糖糕,办盛盒,送结缘果品,衣服布料之类。
  ⑦早年求雨:
  小湖旧时久旱不雨;便有求雨之举。福首要虚心斋戒,求雨时举
  集群众起香火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前往山神庙朝拜,求神灵开恩赐
  给甘雨。到达神庙,烧香点烛,做“红灯”读牒文,大许神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19
现在呆了1个月了,吃的东西,比较偏辣点,风俗没什么吧。
第3个回答  2011-03-21
自己去建阳观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