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我国姓氏遗传对人群基因的影响?

如题所述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继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染色体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染色体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人口资料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研究者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这一发现,无疑说明了“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证明研究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

  中国人姓氏历经数千年,很难说每家的姓氏都是千年一脉。而查基因则可以检验人群是否同宗。我国科学家在太原市郊区就作了这样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牌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但研究人员从史书记录发现,正宗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姓氏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是历史上中途改姓加入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有着密切而奇妙的关系,姓氏会影响到基因的遗传。

  生物学研究证明,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中的第23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分X、Y两种,男性精子中带有X、Y两种染色体,女性卵子中只带有X染色体。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是男性;而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则是女性。故Y种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只能由男性遗传。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姓氏以父系方式传递,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为证实这一点,研究者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劳动。

  研究者们将收集的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计算机聚类系统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说明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姓氏基因”可能存在。

  一个更令研究者们惊喜的发现是,中国人的姓氏分布在过去的一千年中竟没有多大的变化!他查阅了从上千种文集和年谱中收集到宋朝和明朝的人物姓名,统计出人物的籍贯和居住地,并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一一作了归并,将之与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进行比较,着重研究100个常见姓氏。他发现,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曲线吻合一致,这说明一千年里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这一切表明,姓氏是探讨同源Y染色体人群分布状况的一种理想研究模式,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用标记,具有持续的研究前景。

  究者们特别补充一点,除了姓氏的父系传递,中国人还存在改姓现象,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避难改姓、少数民族改汉姓等,但比例很低,而且不管是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被称为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父系遗传的功能。即使在当代,人口流动较多,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广大农村同姓聚居的习俗变化不大,加上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仍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进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30
姓氏与遗传学

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搜狐

第2个回答  2011-03-30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继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染色体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染色体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人口资料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研究者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这一发现,无疑说明了“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证明研究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

中国人姓氏历经数千年,很难说每家的姓氏都是千年一脉。而查基因则可以检验人群是否同宗。我国科学家在太原市郊区就作了这样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牌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但研究人员从史书记录发现,正宗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姓氏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是历史上中途改姓加入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有着密切而奇妙的关系,姓氏会影响到基因的遗传。

生物学研究证明,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中的第23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分X、Y两种,男性精子中带有X、Y两种染色体,女性卵子中只带有X染色体。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是男性;而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则是女性。故Y种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只能由男性遗传。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姓氏以父系方式传递,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为证实这一点,研究者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劳动。

研究者们将收集的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计算机聚类系统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说明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姓氏基因”可能存在。

一个更令研究者们惊喜的发现是,中国人的姓氏分布在过去的一千年中竟没有多大的变化!他查阅了从上千种文集和年谱中收集到宋朝和明朝的人物姓名,统计出人物的籍贯和居住地,并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一一作了归并,将之与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进行比较,着重研究100个常见姓氏。他发现,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曲线吻合一致,这说明一千年里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这一切表明,姓氏是探讨同源Y染色体人群分布状况的一种理想研究模式,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用标记,具有持续的研究前景。

究者们特别补充一点,除了姓氏的父系传递,中国人还存在改姓现象,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避难改姓、少数民族改汉姓等,但比例很低,而且不管是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被称为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父系遗传的功能。即使在当代,人口流动较多,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广大农村同姓聚居的习俗变化不大,加上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仍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进来的。
生物学研究显示,控制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是DNA,而基因则是控制某一性状的DNA片段。
基因位于染色体,每一条染色体都有许多不同基因,它们分别控制不同性状。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通常是成对的,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人体23对染色体中的最后一对决定性别,也叫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分X、Y两种。Y染色体为男性特有,男性有带X、Y两种染色体的精子;而女性只有带X染色体的卵子。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孕育的是男性;而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孕育的便是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由男性遗传。
些国家姓氏随男性代代相传,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因而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正是基于这一点,研究者将姓氏看作Y染色体的一个特殊遗传点位,认为每个姓氏均相当于这个点位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故此从姓氏与染色体遗传这种奇妙关系中推出一种理论,即“姓氏是探讨同源Y染色体人群分布状况的一种理想研究模型,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用标记”。
而言之,“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力图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究者提出,“姓氏基因”研究已显露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蕴含不凡的价值。
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继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染色体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染色体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人口资料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研究者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前景!
“姓氏基因”的发现,为探索与疾病有关的高发易感人群的分布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为新药特药的研制提供了“钥匙”。 我国疾病基因组研究责任专家陈竺教授在会上说,在这个领域不但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存在种族差异,很多致病基因在不同人群中有不同的表达,表明种族间遗传特点不完全一样,因而一些洋药不一定适合中国人。开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药不但是进入WTO的需要,更是中国人遗传多样性的需要,这是我们科学家的责任。研究者认为,同样的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反映的症状可能有极大差异,并且相同的药物对他们所起的功效也不完全一致。患同样疾病的人有不同的症状和对相同药物的反应不同,是因为各自遗传特性不一样。而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遗传体系,每个姓氏都有雷同的基因特性。如果研究他们独特的姓氏基因,并“对姓下药”,才可能药到病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研究者认为:将药物贴上“百家姓”的标签是科学的。如果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再用“基因型”加以完善,每个人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基因型药品”将变成现实。有关专家预测,将来什么基因型的人可以用什么药,都将能够反映在一张“个人医疗基因卡”上,卡上记录有患者详细的个人基因信息,届时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基因图”可做出正确诊断,选用有效的药物;还可以预知疾病的发生,提醒病人如何预防疾病。当然,通过姓氏基因研发特效新药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解几十万种基因中每一个基因的功能,查明其与疾病的关联,确立新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至少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以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合作开发新药的时代已经到来!
姓氏基因”研究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有望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可使疾病诊断少走弯路。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人们观察到,患同一种病的不同患者,即使服同一种药,疗效却迥然不同。有专家据此提出药物也有“百家姓”的观点,“姓氏基因”研究可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线索。
姓氏基因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姓氏基因”还与长寿问题研究有关。有调查表明,广东、广西等地长寿人口较多,同时该地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如果从姓氏入手,找出这些地区的大姓如“叶”、“黄”等人群进行研究,有可能会找到长寿、免疫力与某一姓氏遗传之间的关系。
“姓氏基因”研究还有益于划分同姓人群,帮助百姓寻根问祖。中国民间流行以修家谱来明示家族关系,如果掌握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查一查基因就可以辨别同姓人是否出自同一血脉。袁义达介绍,前不久他们在山西太原市郊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有一个村子的居民都姓张,附近庙里也供奉着张氏家族的灵位,村民均自称是数千年前某名门之后。但研究人员从史书中了解到,正宗的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检验太原这支张姓是否同出一族,他们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并不一致,证明这些同姓人群并非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的祖先应是中途改姓加入。另一个例子,在河南开封至今仍有不少犹太人的后裔,因长期与汉族通婚,这些犹太人后代的外形与汉族人看不出差别,但他们的Y染色体仍有同犹太人相同的特征。
袁义达强调,“姓氏基因”课题现有成果告诉我们,中国的姓氏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国情,值得深入研究。“姓氏基因”研究前景相当广阔,为人类群体研究打开了一条新通道,对文明起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可能产生帮助。
第3个回答  2011-03-20
中国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分布基本一致

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全部汉字姓氏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最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编纂出版,辞典中共收录了23813个汉字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种,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

在2万多个汉字姓氏中,单字姓6931个,笔画最少的姓为一,为僳僳族姓。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字数最多的姓是藏族十字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西藏有此姓。

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介绍,当代的中国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汉族南北遗传组成上的差距大于南方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北方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差距,其分界地带在南岭和武夷山,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长江。

研究还发现,中国人100个常见大姓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是组成各地人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分;几千个小姓往往表达了地域性特征,是相对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中国人遗传多样性基因库的最好隔离群。而且,中国几十种疾病分布地理图与百家大姓分布地理图还存在高度重叠的现象。

“尽管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姓氏在我国刚起步,但我们确信,中国姓氏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资源,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传下来的基因组资源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大统、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重要的问题和研究领域,极具科学研究价值。”袁义达说。

据介绍,当代中国100个最常见的大姓中,有32个大姓分布的重心在华北地区,华北是中国姓氏起源的中心地带。有19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华东地区。

有14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华南地区。华南东南部含有陈、林和郑3姓,这3姓分布的共同特征是以闽台为中心,向西和向北形成梯度的扩散。华南南部含黄、吴、梁、谢、苏、卢、叶、潘、钟、赖和文11姓,这11姓分布的共同特征是以粤闽为中心,向四周梯度扩散。

据介绍,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中国的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从姓的产生到普遍使用,是从大约公元1000年起的一个渐进发展过程。

据《大不列颠全书》记载,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直到20世纪,欧洲有些地区姓的使用尚未普遍。与我国一水相隔的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真正普及全民有姓,如今日本的姓已逾12万个。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姓是风姓,最早的氏是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等。在中国商周时期,姓与氏是有区别的。至秦汉时期,姓和氏合二为一,互为称呼,或称姓,或称氏,并以父传子的模式代代相传,两千多年来没有变化过。新华社
第4个回答  2011-03-20
姓氏基因涉及的主要是人体中一对特别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人体23对染色体中的有你一种染色体决定性别,叫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分X、Y两种。Y染色体为男性特有,男性有带X、Y两种染色体的精子;而女性只有带X染色体的卵子。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孕育的是男性;而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孕育的便是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由男性遗传。因而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正是基于这一点,研究者将姓氏看作Y染色体的一个特殊遗传点位,认为每个姓氏均相当于这个点位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故此从姓氏与染色体遗传这种奇妙关系中推出一种理论,即“姓氏是探讨同源Y染色体人群分布状况的一种理想研究模型,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用标记”。
“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力图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究者提出,“姓氏基因”研究已显露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蕴含不凡的价值。
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继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染色体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染色体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人口资料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研究者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前景!
“姓氏基因”的发现,为探索与疾病有关的高发易感人群的分布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为新药特药的研制提供了“钥匙”。研究者认为,同样的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反映的症状可能有极大差异,并且相同的药物对他们所起的功效也不完全一致。患同样疾病的人有不同的症状和对相同药物的反应不同,是因为各自遗传特性不一样。而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遗传体系,每个姓氏都有雷同的基因特性。如果研究他们独特的姓氏基因,并“对姓下药”,才可能药到病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研究者认为:将药物贴上“百家姓”的标签是科学的。如果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再用“基因型”加以完善,每个人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基因型药品”将变成现实。有关专家预测,将来什么基因型的人可以用什么药,都将能够反映在一张“个人医疗基因卡”上,卡上记录有患者详细的个人基因信息,届时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基因图”可做出正确诊断,选用有效的药物;还可以预知疾病的发生,提醒病人如何预防疾病。当然,通过姓氏基因研发特效新药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解几十万种基因中每一个基因的功能,查明其与疾病的关联,确立新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至少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以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合作开发新药的时代已经到来!
姓氏基因”研究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有望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可使疾病诊断少走弯路。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人们观察到,患同一种病的不同患者,即使服同一种药,疗效却迥然不同。有专家据此提出药物也有“百家姓”的观点,“姓氏基因”研究可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