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倡“活到老,学到老”?

如题所述

人的记忆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活到老,学到老"就相当于是"加油"、"充电"。 赫特是美国的国会议员,他中学毕业之后,在一家杂货店里当店员。有一次,一个摸骨师在摸完了赫特的头以后,告诉他说:"你有一副很好的头骨,但一定要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你今后大有好处。" 这番话激发了赫特的信心和信念。他开始认真看书,认真学习。从书中,赫特知道了种种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学习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这为他日后在议会中的工作奠立了良好的基础。原以为一生只能在杂货店当学徒的赫特,最终成为了国会议员,原因不是摸骨师预测出了他的命运,而是他有着爱学习的好习惯。
犹太人刚懂事时,母亲就会将蜂蜜抹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小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里有智慧。在聪明的犹太人眼里,只有智慧是永远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偷不走的。而获取智慧的方法,就是学习。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爱好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呢?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谋生、发展的手段和路径。所以,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一直要坚持学习。"知足者常乐"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学习上,则要做到永不满足,学无止境。
在这方面,中国封建时代的康熙皇帝,他嗜书好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康熙从小就手不释卷、书不离身。亲政后,日理万机,依然读书不止。他经常说:"读一卷书即有一卷之益,读一日书即有一日之益。"而且,康熙年龄越大,越是喜欢读书。这位吃羊肉长大的满族皇帝,比历代任何一位汉族皇帝都精通汉文化,经、史、子、集、诗、书、音、律,无不精通。
对于西方科学,他的求知欲甚至比现代人还强烈。对天文、历法、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各种学科都孜孜不倦地钻研。所以康熙是学贯中西、百科全书式的皇帝第一人。为什么要提倡"活到老,学到老"呢?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人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怎么能学完呢?何况个人用十几年所接受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
人的记忆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活到老,学到老"就相当于是"加油"、是"充电"。
很多人这样自我安慰:"现在晚了"、"学了也没用了"......有着这种漠视学习心态的人,只能将时间消磨在闲聊、麻将、电视上面,难怪他们一事无成。
罗马政治家柯图80岁时,决定开始学习希腊文;加拿大前最高法院院长威廉爵士在90岁高龄时说:"有许多最好的东西,还在等待我去学习。"宋美龄是60多岁后才开始学习国画的;鲁迅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至于80岁拿硕士文凭,90岁拿博士文凭的新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对比一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呢?
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夫人去世后,与从事科技史研究的80多岁的鲁桂珍结婚,李约瑟在婚礼上致辞说:"两个80多岁的老人站在一起,似乎有点滑稽。但是,我的座右铭是:就是迟了,做也比不做强。"
在学习方面,李约瑟也是这个态度。他37岁那年才开始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54岁那年,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到90岁那年,共出版了15卷。他因此成了中国科技史的著名学者。
一万个叹息抵不上一次真正的行动,过去学习差、底子薄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即刻开始学习,而且坚持下去,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