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指哪个年龄段?

如题所述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习是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种种矛盾,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一方,教师的素质、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涉及多种要素,其中有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认识或认知过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丰富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所学不断内化于己,不断地引起其智力、个性、社会性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记忆的发展

在童年期,儿童的记忆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复诵策略

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复诵策略的运用要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一项研究让5岁、7岁和10岁儿童记图片,并以录像中的口唇是否微动为指标,考察儿童的复诵行为。结果发现,有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85%的10岁儿童表现出主动复诵。这说明大部分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有的研究,对不会复诵的6~7岁儿童进行训练,发现这些儿童容易学会,并能够运用复诵策略提高回忆量。这说明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容易接受记忆策略训练的,而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儿童运用组织策略要随年级提高而发展变化。低年级不能运用,高年级可以自发地运用,中年级不大会运用,但经指导和提示能够提高组织策略的运用效果。

如何组织记忆材料要以提高记忆效果为准则进行选择。如归类,可按概念,也可按功用、颜色、图形等标准组织材料。

研究说明,提示儿童运用策略的指导方式,因年龄组不同,效果也不同。一项实验是让4—5岁到10岁组的儿童记忆动物卡片。言语命名组是让儿童说出动物名称,控制组不说名称。表明,4~5岁儿童的成绩不受言语提示的影响;10岁儿童的成绩也未因言语命名而有变化;6~ 8岁阶段,言语命名组的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组。这说明,对4、5岁小年龄儿童来说,记忆策略的提示并无效果;10岁以后已经是策略者,已无须提示;对6—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系统化策略

系统化策略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巧妙加工策略

巧妙加工策略指要识忆的刺激信息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如记忆外语生词、电话号码、分辨常见的功混汉字和错别字等。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是为了揭示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这里主要谈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可以按如下三个阶段划分:

(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圭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我国的一项要求小学儿童解释隐喻词的研究结果,为概括能力发展的三级水平提供了很好的验证。

直观形象水平的儿童对隐喻词只能从词的表面和具体形象意思上理解。如把“有头无尾”解释为“有头无尾就是人,因为人是有头没有尾巴的”。

形象抽象水平的儿童开始理解隐喻词的意义,但概括寓意时还不能脱离具体情节。如把“临渴掘井”解释为“要吃水,早就应该准备好”。本质抽象水平的儿童能够摆脱具体情节来抽象概括出隐喻词的寓意。如将“一毛不拔”理解为“很小气”。

2.词语概念的发展

我国的一项一直被广泛引用的儿童掌握语词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丁祖荫),将儿童掌握语词概念特点划分为八种形式。将其加以分析和归纳,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种类,可从中解读出小学儿童掌握语词概念的发展趋势。

(1)、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低年级有1/3儿童属于该类,这一类人的数量随年级提升而迅速下降。

(2)、第二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其发展变化趋向呈钟形曲线。这是明显的发展过渡形态;

(3)、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属于这种类型的儿童随年级增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

3.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是由一个或多个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小学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段论法是较典型的演绎推理形式,如“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已有的研究将童年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分为如下三种水平:

①、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

②、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

③、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即根据命题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地推出结论。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能达到第三个水平的人数比例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

低年级占39%,

中年级约占58% ,

高年级占81%。

由此可以认为,小学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小学中年级的逻辑能力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小学高年级已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P246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利用概括词语的方法研究小学儿童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

①、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

②、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如有一项研究(冯申禁等),要求儿童把诸如“‘五一’我们去北海公园玩、‘六一’你们去景山公园玩、‘十一’他们去颐和冈公园玩”三句话归纳为一句话。这是要同时归纳概括三个意义单位,其结果为:低年级的正确率约为50%,中年级的正确率约为60%,高年级的正确率达80%。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的一定关系,推论出其他也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事物。它是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过程的综合,就是先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例如,先概括出“大和小”是相反关系,这是从个别(大物和小物)到一般(相反关系)的过程,根据这种关系再推论出“黑”和什么是相反关系,这又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如下:

①、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

低年级的正确人数比例为20%,

中年级为35%,高年级为60%。

从小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速度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快于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发展速度。

②、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这个时期的认知结构与幼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思维结构。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掌握守恒。

1.掌握守恒

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也就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不再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形状、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的不变性。

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概念的守恒:

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一10岁,

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以皮亚杰的液量守恒实验为例。有两个同样的杯子装入等量的水,水平面等高。当将其中一杯水倒人矮而粗的杯子后,该杯的水平面明显下降。这时,年幼的被试者会出现液量不守恒现象,而童年期儿童会掌握住液量守恒。

他们解释说:“你没有增加水,也没有减少水,所以还是一样多。”这是通过恒等性达到守恒。

他们还会说:“水还是那么多,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因为你倒回原来的杯子后,它还是原来的那么高。”这是通过可逆推理达到守恒。

或者讲:“虽然水变低了,可是它变粗了,所以还是一样多。”这是通过两维互补推理达到守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3
童年指的是什么年龄段 童年指的是什么年龄段,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童年是指幼儿记事后的成长阶段,大约是指在幼儿到少年期间,那么童年指的是什么年龄段? 童年指的是什么年龄段1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习是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种种矛盾,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一方,教师的素质、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涉及多种要素,其中有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认识或认知过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丰富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所学不断内化于己,不断地引起其智力、个性、社会性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童年指的是什么年龄段2 童年时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在童年期,儿童的对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共同调节的教养方式向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与幼儿期相比,其心理发展和需求都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家长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既要给孩子以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善于处理好亲子之间的新矛盾和冲突;不能过分强制儿童,也不能过分地“溺爱”和过分保护;应该懂得,在与儿童的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这种变化趋势表现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值得父母和教师重视。 童年指的是什么年龄段3 童年是什么? 童年大约是指4-13岁之间,因为幼儿时期一般是0-3岁,而少年时期一般是12-14岁,而童年就是介于这其中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会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好奇心,而且逐渐的开始培养自我的情绪和修养,是成长发育的一个基础阶段。 孩子生长发育的几个阶段 1、 胎儿期:是在母体内胚胎发育完整的时期。 2、 婴儿期:是指出生到满一岁,这时是小孩在出生后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3、 幼儿期:是指1岁到3岁,这时生长速度会逐渐放缓,因为脑部的大小已经达到了成人的80%,而且语言,运动和思维等都已经开始逐渐的加强。 4、 学龄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年时代,一般是在6-13岁之间,是小学阶段,开始接触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基础知识。 5、 青春期:是13-18岁之间,这时的小孩出现了明显的性别特征,而且身高和体型也更加接近成人,性格也开始定型,也是生长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第2个回答  2023-04-26
童年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段。
童年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年龄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
第3个回答  2020-04-08
童年是指幼年和少年之间的时间段,没有确切的定义,时间在上小学的前两年和上小学的时间段。所指一般被人们认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无忧无虑,在文学作品中常有着快乐寓意。
第4个回答  2023-04-30
关于儿童的年龄限定,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
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和现实,14岁以下都可以叫做童年,不能以过不过儿童节划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