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读音有jing一声zhi四声这个读法吗

如题所述

没有这个读法。

惊蛰的正确读音:[ jīng zhé ] 

解释: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扩展资料:

节气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

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惊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5

没有这个读法。

惊蛰,读【jīng zhé】,这两个字都不是多音字,所以只有这个读音。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是一个反映物候变化的节气。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听不间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有三候:第一侯桃始华,第二候仓庚鸣和第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的意思是: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绽放。阳和发生,自此渐盛。第二候的仓庚鸣是说: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第三候的鹰化为鸠意思是:鹰化为了鸠鸟。古人认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因为鹰每年二、三月飞往北方繁殖,所以看不见鹰的踪影,只能看到斑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25

没有。

惊蛰的正确读音为:jīnɡ(一声) zhé(二声)。

1、释义: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 月6 日前后。此时,黄河流域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2、来源: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3、扩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指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23

惊蛰  【拼音】: jīngzhé【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声春雷,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已走到了我们面前。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陶潜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春雷,经历了早春的懵懂,仲春时节,这春意也渐渐得浓了起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3-27
惊蛰_词语解释
【拼音】:jīng zhé

【解释】: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

【例句】:惊蛰到,暖和和,天干燥,病菌多;多吃梨,清肺热,健脾胃,好处多;多锻炼,别发懒,身强健,防病患,祝你身体健康、快乐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