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特性

如题所述

中华文明的特性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扩展资料: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至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连续性作为五个突出特性之首,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具有鲜明的统领作用,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重要支撑。

1、是疆域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秦汉之后,中央王朝的疆域在商、周二朝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后,随着王朝的更替、变化与发展,中央王朝统治的大致区域和疆土基本确定。其间,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变化,但中国人的生存空间或者说中央王朝控制的关键、核心疆域范围,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疆域的相对固定性和连续性,有效避免了文明和文化的割裂与分野。毫无疑问,这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是中央政权模式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央政权模式的确立,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甚至是更早的三皇五帝上古时代。东汉经学家刘熙曾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个“中”更多的是表示“帝国中心”的意义,即作为帝王常驻地的都城,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秦汉之后,大一统封建王朝形成,基本上将天下一统的历史法则确立了下来。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一统既是人心所向,更是历史规律。秦以后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王朝兴亡更替、循环往复,但大乱之后的大治、割据之后的一统成为最明显的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

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与孔子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义相近。中央政权模式的连续性还体现在中国人对中央政权统治合法性、正统性的认可与接受。这也是割据时代绝大多数区域性政权都试图“逐鹿天下”建立中央王朝的主要原因。

三、是语言文字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作为文明文化的承载、交流与传播的主要介质,中国的语言文字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性特点,但自秦始皇统一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后,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以汉语为主的语言文字体系就确立并延续了下来。

由此,从南到北、由西而东,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风俗大相径庭、南腔北调千差万别,但最终大家书写下来的文字是统一的。加上明清以后官话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汉语语言文字在中国的疆域内甚至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承载力和传播力。

最明显的对比,就是面积与中国差不多的欧洲,由于宗教、血缘等各种原因,分为数十个国家,数十种语言文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突出连续性,对于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不绝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是中国人对历史的重视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重视,在整个人类社会无出其右。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名为仓颉的人从事类似史官的职责。汉朝时,中央政府设置名为兰台的中央级档案机构,专门负责存史修志。至唐初设立史馆,诏修前代史,历朝历代为前朝编史成为传统。

历代朝廷还非常重视诏书、奏折、公文等文书档案的保存保管。专门负责收集各朝代中央机构档案的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时期档案超过1000万件。晚清时期著名的洋务大员盛宣怀,所藏档案17.5万件,体量超过1亿字。对历史的重视以及丰富的历史资源,其背后蕴含的文明文化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五、是中国人的天下观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这里所说的天下,并非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指天下苍生与民族存亡。所以他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的天下观,体现了其对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天下观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发轫于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与民族自决,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列强环伺、被奴役被掠夺的恶劣形势下开启的。它的开启,始于自救,始于求生的本能,始于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应激反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