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凉州词》。施鸿保称此诗后两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请针对此一说法发表你的看法。

《凉州词》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施鸿保称此诗后两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请针对此一说法发表你的看法。

同意他的看法
理由如下:如果做悲伤语理解,那么诗意很浅,就是普通的发发牢骚,因为征战死的人多,放纵一下,醉卧沙场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做谐谑语来解读,那么诗意就有了迂回曲折的咀嚼空间。
从内容看,全诗并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所以说后两句表悲凉感伤,似乎勉强,不符合全诗的基调与氛围。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马上奏起了琵琶,虽然军令如山,但这种情况下,大家视死如归,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立刻”/“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这一段是我百度的,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来,诗人为全诗奠定的基调,是激越高昂的,无悲伤之意。

王翰作为一位唐代边塞诗人,没查到是初唐还是盛唐,但肯定不是晚唐。 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这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气象,所以他的诗作是豪情与旷达并序的。
可以从唐诗人的体气角度,证明后两句不是悲伤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2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马上奏起了琵琶,虽然军令如山,但这种情况下,大家视死如归,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立刻”/“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第2个回答  2011-01-05
同学,你真厉害,把题都发这儿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唐代诗人,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这首《凉州词》以浓厚的浪漫气息,诗化了西北边陲的军旅生活,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所表现的激昂慷慨的时代精神风貌,为唐诗艺术增添了异彩。全诗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第一句写物,说明了军宴的豪华与隆重。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美酒佳肴不凡的魅力。
美酒、玉杯、琵琶催发,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于是,诗的后两句转入言情:休笑战士醉卧沙场,自古以来,远赴边庭征战的能有几人生还?“古来”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边陲战争的激烈残酷,但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它不仅表现出战士开朗、达观的性格,也抒发了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写出了战士们的视死如归的豪气,以及战争无情、沙场无情。

第一种:
沙场是敌我拼争的场所,是残酷的、令人恐惧的,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生还?然而,军人的命运,荣誉却都是与战场紧密相连的,这就是军人无可回避的命运,是无可奈何的,诗人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不免带点悲凉的意绪。而首句铺陈的三样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于诗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诗在起首时就呈现出一种光茫四射的辉煌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无声夺人的感觉,同样更显出最后两句抒发的无奈和悲壮。
第二种:
施鸿保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其意为,本诗自当可作悲伤语读,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领了,所以就“浅”。而若作“谐谑语”读,亦即并不把“几人回”放在心上,只顾上马冲杀,胜利自是属于已方。这样诗人的豪情壮志就通过“谐谑语”表达出来了,所以就“妙”。而联系全市诗,首句中三样物件均是自先秦以来国外所进,现正逢出征前夕,让出征将士捧夜光杯而痛饮葡萄美酒,其中隐含之意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祝愿他们早日击退外敌,获得更大的胜利。这样,在对于本诗主要抒情倾向的讨论中,此诗应视为表现了盛唐边将豪迈不羁的气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