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啥意思?今年处暑出伏了吗

如题所述

流传千百年的农谚,基本上都很经典。
在农耕文明时期,古人为了让地里的庄稼有个好收成,不得不开动智慧的大脑,记录下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不仅为农耕提供了便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
就拿炎热的夏天来说,古人有“三伏”的生活总结。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它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这个时间段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想必大家已经领教了今年的三伏天气了吧,热得不要不要的。
按照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的方式,“三伏”中的初伏是在公历的7月16日,也就是农历的六月十八,中伏则是在阳历的7月26日。
末伏刚刚过去,也就是公历的8月15日,农历七月十八。
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来计算,从初伏到末伏,时间整整有一个月,酷暑难耐的气候实在令人苦不堪言。
在近几十年中,像今年这样的炎热天气,能够持续这么久,实属罕见。
接下来的节气是“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按照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是炎热离开的时间,因为处暑,即为“出暑”。
每年的时间来到处暑时,我们用科学的知识来做解释,也是说得通的,这个时候的太阳直射点南移,所以太阳辐射会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给到我们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气候逐渐转凉。
当然,总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年月,即便到了处暑时节,气温依然持续高涨,丝毫没有秋意凉凉的感觉。
这样的天气被称之为“秋老虎”,是否会有“秋老虎”这样的反常炎热气候,从“立秋”时的表现就能预测出来。
民间有俗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做了十分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移步去仔细阅读。
今年是难得的“母秋”,也是“晚立秋”,导致接下来会有长达24天之久的“秋老虎”高温酷暑天气。
直到今天,四川依然是高温红色预警,很多工厂都已经停工,用电量剧增,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末伏刚过,这并不意味着气温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为还没有出伏。
农村老人常说:“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这句俗语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当出伏在处暑之后时,则意味着今年基本上感受不到春天和秋天了。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气候宜人,生活起来十分舒适。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气温逐渐转凉,是喜悦的享受。
但“秋老虎”袭来,直接把气候宜人的秋天给占据了,接下来的寒冷冬天则会把暖和的春天给占据了,也就是说一年四季完全被打乱。
今年的局势是:末伏已过,处暑将至,出伏在后。
按照老祖宗的经验总结,今年的秋后炎热天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祖宗用天干地支来进行计时,“天干”纪日,地支“纪月”。
其中的奥妙难以三言两语讲清楚,这里只讲结果,按照干支纪年法来统计,相邻的两个“甲日”之间相差10天。
在农谚“秋凉不秋凉,就看秋分第一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分析出:秋分后的第一个“甲日”,正是农历九月初三,从末伏到这个节点之间,足足有40天时间,说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了,什么时候会真正凉爽起来?还得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结语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俗语“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真实地反应出了特殊年月里的炎热气候变化。
在感叹古人的智慧时,也要理性地去看待这些俗语。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各不相同,就比如今年的四川,大部分地区在干旱,却还有一些地域在遭受洪水的折磨。
从总体上来看,古人在农耕文明时期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大方向上来讲,是没有错的。
当下具体的天气情况,还是要借助科学的力量,看天气预报了。
处暑将至,早晚的气候变化会比较大,在做好防暑的同时,建议大家也要注意突然袭来的大温差,以免生病,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