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凶名“曾剃头”是如何得来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如题所述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名字考中进士后,座师、贵人兼朝廷重臣的穆彰阿改取。因嫌曾子城之名过于土气俗气,遂改名国藩,意为国之藩篱。曾国藩的弟弟姐姐妹妹们因此在姓名的第二字也改为国字,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兰等。说起近代史,就不得不提起曾国藩这号人物,近代史中弄潮儿尽皆有着和他或大或小的交情关系,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都曾做过他的幕僚,以此为晋身之阶梯,步入封疆大吏的道路。

民间,曾国藩叫的最响亮、众人所知最多的外号不是“新一代圣人”,不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是“大清的拯救者”,不是“曾涤生”,不是“湘帅”,而是“曾剃头”。剃头剃头。杀人如剃头。剃头中国一项老手艺,不过不是杀人的活计,而是“理发”。而说曾国藩是曾剃头呢,就是说曾国藩杀人如剃头般简单随意,不用太多的思考。

曾国藩有一个很特殊的“嗜好”,在任京官的多年时间里,他常常和三两好友结伴前往菜市口。去那干嘛呢?正是看杀人,看鲜血淋漓的喷涌而出。咸丰二年(1852)七月二十五日,本该奔赴江西主持乡试,收取黄金白银的曾国藩突闻噩耗。家乡白玉堂传来消息,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去世了,十四年没见过面的母亲去世了。

曾国藩内省悲痛不已,连忙写好折子,急冲冲赶回家乡,见母亲最后一面。曾国藩家乡守孝时,北京朝廷传来诏令,命“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当时太平天国声势浩大席卷大江南北,咸丰皇帝也慌了,因此出此策略用做遏制。

曾国藩不是唯一一位团练大臣,皇帝一口气在十个省任命四十三位退休或丁忧在家的官员为团练,用以抵御太平军。逢此乱世,本该是英杰奋勇仗剑的时候,曾国藩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因为他对朝中君臣失去信心,而且想为母亲守孝。

可是好友郭嵩焘前来曾家吊孝时,听闻此事便劝说曾国藩,你以前总抱怨国家安稳腐败无法改革富强,如今乱世,正是你辈施展自己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机会,此时不出山,何时出山。曾国藩就这样乖乖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担当起湖南省的协办团练大臣,来到省城长沙办公。

南方局势十分糜烂,各处团练大臣大多心不在救国,而在保身及敛财,曾国藩偏偏是个异类。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饱读经书的曾国藩自然也清楚。当时湖北境内治安极紊乱,太平军没攻打湖北,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等会党,湖南各地的散兵游勇、地痞流氓兴风作浪,曾国藩便开始稳定社会治安。


曾国藩认为乱世需用重典,在自己办公处设立审案局,相当于统摄了整个湖南的治安管理,列下四类人必须要严办,一是素行不法者,二是逃兵逃勇,三是匪徒痞棍,行为恶劣者格杀勿论,就地正法。只要有人被捆绑过来,就稍加讯问立即砍头,不看法律和证据,只以举报人的说的话为根据。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命人制作木囚笼,关一些罪不怎么重的人在里面,游行,结束后不放出来,让其在里面活生生的站死饿死。当时湖南百姓官吏恐慌不已,害怕他的铁腕和残忍。曾剃头之名就这样慢慢流传起来,愈来愈大。

曾国藩此举动了湖南官吏豪绅的利益和权力,把那些案子收归自己所有,不让豪绅和官吏插手拿钱。俗话说得好,断人财路,杀人父母。这事不算完,之后他练兵,好心办坏事,又将长沙的绿营军得罪惨了。

众多绿营兵游行长沙城内,找曾国藩算账,满城官员关紧城门,高高挂起,没人出手相助。这样的情况让绿营兵信心大增,竟然开始围攻曾国藩的办公处。这样大的动静曾国藩本人肯定是听到了的,但他觉得绿营兵胆子不会这么大,敢攻击二品大员,所以若无其事的办着公。

可是这群绿营兵就像是愣头青,破门冲入,打伤曾国藩几位随从,曾国藩本人也差点挨上几刀。幸好身体素质过硬,曾国藩连忙跑到隔壁巡抚衙门前叩门求助。巡抚骆秉章等的就是这一刻,出门调停,安抚绿营兵,然后冷冷地对曾国藩说了句:“以后打仗可是要靠他们。”

这样的生死绝境曾国藩是第一次碰上,他将长沙之耻视为人生最大耻辱,并因而铁了心要创办湘军,不再寄希望于国家正规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