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朱瞻基给大明朝留下了怎样的隐患?

如题所述

明宣宗朱瞻基被认为是明朝和平时代最为贤明的皇帝,甚至没有之一,他与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十几个皇帝中最正常的了。而恰恰是在明宣宗时期,大明朝被覆灭的种子也种下了。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是明朝第五任皇帝,实际上他接手的大明朝算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明成祖朱棣靖难,明仁宗朱高炽短命。明宣宗实际上算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太祖、建文、成祖三朝基本上都是打打杀杀,好不容易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搞了五次亲征漠北,朱棣一死,儿子朱高炽继位,开启“仁宣之治”时代,九个月不到,明仁宗朱高炽也死了,年纪轻轻的朱瞻基继位。

朱瞻基登基后,大明朝才开始了正常的、稳定的王朝统治时代,朱瞻基是一位至关重要的皇帝,而且他做到了,实际上“仁宣之治”能够让明朝达到鼎盛,朱瞻基的功劳远远高于其父明仁宗朱高炽。朱瞻基当皇帝的十年间,让整个大明王朝焕然一新,政通人和,无论是他对政、经、农方面,还是对吏治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都是整个大明朝做得最好的,他留给明朝后世之君的政治遗产也是最多的。极盛时期一定会给极衰时代埋下隐患,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例外。 

强化内阁制度明宣宗时期的人才是整个大明王朝时代最多的,官吏也是整个明朝最为贤明,和谐,团结的。三杨内阁是整个大明王朝内阁团队中最稳定,最忠诚,能力最强的,连嘉靖时期的徐阶、高拱、张居正时代都无法比拟。但是恰恰是朱瞻基加强内阁制度,强化内阁权力,让明朝在朝廷政治权力上出现了内廷、外廷的争夺和分裂,这也为明朝末期党争剧烈埋下了隐患。内阁制度始建于朱棣时期,本来是任用一批低品级的官员给皇帝当秘书,做参谋,他们有参议权,却没有决策权。

而到了朱瞻基时代,他为了加强皇权,简化皇权命令的执行手续,任命了一批高品级官员任内阁成员,比如尚书、侍郎等各部一、二把手入内阁,这样皇权是加强了,皇帝命令得到了强力执行。同时内阁成员的权力也得到了加强,一个尚书或者侍郎既是部门首脑,又是皇帝近臣,想想这个位置有多么吃香。 

宦权崛起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很讨厌,明成祖朱棣对太监也是看管严格,唯独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启用了宦官。祸害明朝两百多年而不绝的宦官参政制度始于明宣宗朱瞻基,直至明朝灭亡,宦官对明朝的覆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阁权力的加强对皇权有一定的威胁,前面说了,内阁成员基本上不是一品就是二品高官,不是大学士就是各部正副首脑,而且内阁成员是多名,他们完全有可能组成小团队对抗皇权。朱瞻基不是傻子,非常清楚内阁权力加大对皇帝意味着什么,他需要政治上的帮手,需要在政务流程给内阁上把锁,于是他又像傻子一样的放出了历史上屡次出现的政治怪兽——宦官。

朱瞻基创造性的设置了司礼监,让一群太监来制衡强大的内阁,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这样既可以减少皇帝的工作量,更能够让一帮忠诚于皇帝(并不一定忠诚于国家)的太监来制衡内阁。朱瞻基设置了太监参政的司礼监机构,同时又强化了太监的文化、管理水平,当然对于特务机关,历代明朝皇帝都没有放弃发展过,只是后世朝代,本是专属于皇帝的特务机关被太监所控制,成为了宦权打击异己的工具,这是明宣宗朱瞻基完全没有想到的。 

消极防御,放弃辽东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有两件重大的关于军事撤退的无奈之举却为明朝埋下了绝对的隐患,甚至直接养虎为患。明宣宗时期,安南人黎利造反,朱瞻基认为安南离中原地区太原,此时也无力征伐,于是就借势承认了安南脱离明朝的事实,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朱瞻基犯的最大的错误是放弃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让瓦剌部落在明宣宗时期日益坐大,成为了明英宗时期的心头大患,甚至一度兵逼京城,差点就把明朝国都给端了。

而明宣宗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直接给后来的辽东地区埋下了定时炸弹,撤了原来大宁府几个军事卫所,朱瞻基的目的缩短军事防御线,减少辽东地区的军事开支。由于有明长城的修建,把辽东地区长城以外的卫所全部撤到长城内,这样的相当于明朝间接地放弃了辽东地区长城以外的广袤地区,这为辽东的女真各部落的成长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辽东女真部落经过两百年的成长壮大,终于成为大明朝的盖棺者,后金的壮大,满清的入关根源其实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就种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历史上的朱瞻基给大明朝留下的隐患是大权旁落,把权利都分散了出去,皇帝不能够独掌大权了等。
第2个回答  2020-11-07
主要是他重用宦官,大大的削弱了皇权,导致后来的明朝被宦官把持,政局不稳。
第3个回答  2020-11-07
应该给大明朝留下了非常大的隐患,因为那个时候建立了东厂和西厂分散了皇帝的权力。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