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比较图

如题所述

一、 中日政治之比较
   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王朝实际上有两个最高政治主宰,有两条旨令传承体系,并且随着皇帝年龄的增大,在权力分配问题上,两个最高政治主宰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因而引发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争。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统治核心实质上已分裂了。一个分裂的政治统治核心是很难引导一场战争走向胜利的。因为政治核心的分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政策上的摇摆。一个摇摆的政策是无法对一个战争有正体性、统筹性的安排的。于是,战争只能处于一种应对状态而不能作出什么主动性的动作,失败便有了可能。
  另外,朝廷大员之间也存在很大矛盾。最突出的是翁李矛盾。翁李矛盾是由于一系列的矛盾而造成的。如私人恩怨、政见不和等2。这一对“将相”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使王朝的政局无法沿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两者互相猜忌,翁以为军队为李的私人,李以为翁以台谏为其私党。翁对李的军队多般掣肘。李则忧忌翁的台谏,不敢过于发展自己所统率的军队,结果造成了中国军队渐渐积弱不振。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王政复古”,“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作为日本帝国唯一的政治核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了。并且由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一批得力大臣的辅佐,可谓君臣一心,一致共同对外。国内政治上的巩固,使得日本对于战争则有较全盘的统筹,军事行动较中国也更为主动。
  二、 中日军事之比较
  在军事上,中国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锻练起来的劲旅——准军此时已暮气太重,将帅是怯懦畏敌,贪生怕死;士卒则军纪败坏,毫无斗志。而此时的日本军队在采纳“西法”训练后,则成为了一支既忠于天皇又纪律严明的军队。两者一相较,孰优孰劣便很判明了。
  海军,本来中国海军力量是优于日本的。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时既有"“定远”、“镇远”大小战舰二十五艘",为亚洲最强的海军力量。而到了光绪15年以后(即公元1889年),这种优势便渐渐地丧失了。有资料显示,甲午战前,日本已有各类舰只三十三艘,吨位63738吨。而中国海军还是六年前的水平。各类舰船二十五艘,吨位四万多一点。3且火器装备业已落后。吨位已与日本相差二分之一,无怪乎会战败。舰龄老化,导致作战时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更使得本处于劣势的中国海军雪上加霜。虽然中国海军有巨炮数量上的优势,(中日巨炮数量比为108门:69门),但弹药却严重不足,况且中国的快炮数量远逊于日本,(中日快炮数量比为2门:66门)4,日本快炮多,可以在同一时间以数倍之大火力射击中国舰队。于是中日甲午黄海海战我国沉没多艘战舰,而日本却一艘未沉便可以理解了。
  其实,海军不仅军备上已落后于人,其内部矛盾重重。海军的最高统帅为一陆军出身的人;而实际的主持者刘步蟾又不为众人所服,政令往往无法得到贯彻,再加上众多洋员的存在,左右撺掇,更使北洋内部矛盾尖锐化。这样的海军,无怪乎在海战时会错误理解命令,排出一个受挨打的“凸半月”形。
  如其他中国军队一样,北洋的军纪也很败坏。当时有资料称“刘公岛(中国海军基地之一)上,妓馆烟馆林立,军士往往逡巡其间”不愿回舰。后来日本的海军军官在回忆甲午战争时说,起初对中国海军是抱有戒心的,还认为不一定能战胜中国海军,但见到刘公岛上的海军兵勇在铁甲巨炮上晾晒衣服,便知道中国海军不足畏了。
  三、 中日对战争认识之比较
  在认识上,日本很早就把中国视为自己的敌人,国内舆论也不遗余力的进行宣传。并把甲午战争看作是一场“国运相搏"的战争。不管是日本政府欺骗也好愚弄也好,的确当时的日本国民在舆论的左右之下是对中国充满仇恨的,并且有一种战而且要必胜的强烈情绪。
  而中国方面呢?虽然鸦片战争已过去五十几年了,但人们还是没有摆脱“外夷犯边”这种观念的桎梏。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日本还几乎是无知,普通民众尤是。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便记载下了中国对自己的敌国的认识:“对于日本,城里的人,,也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朝鲜那边有这样的一个国,内中住着一群矮人…..而离城市远一点的地方,连这一点模糊的概念也没有了。5对于战争,中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两国进行国运相搏的战争,而仅仅当成是外夷犯边6。天朝讨伐。于是便有了日本倾全国之力以对中国;而中国仅以两三省之力对付日本的场面了。“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战争),仿佛不是中华帝国与日本的战争,反倒很象是中华帝国的三个省与日本的战争”可见中国当时根本就未调动国人的抗战热情。
  四、 中日外交上的得失
   在外交上,中国也陷入了很不利的局面。中国军队入驻朝鲜后,很大程度上有惊扰朝鲜普通民众的劣迹,这一点上使朝鲜民众对华兵很是反感;并且中国是反对朝鲜改革的,不仅如此中国的一些上层分子还提出与日本共同瓜分朝鲜。这又激起了朝鲜上层的反对。而此时的日本,则打着赞襄朝鲜开化的旗帜,并且还假惺惺的宣布承认朝鲜是“自主之邦”,这一切都投了朝鲜上层分子所好。
  而且当时,中国的一些人,如李鸿章,还迷信所谓的“以夷制夷”政策。但是“夷”那是那么容易制的,到最后反而被夷所制。反被日本钻了空子,以可援引“最惠国待遇”的许诺,稳住了列强,得到了列强的默许。
  五、 中日情报上之得失
   日本对于战争是早有准备的。为此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情报刺探。日本派出大量的间谍人员,化装成华人,以乞丐、塾师、苦力等身份潜入中国山东、东北等地。收集情报,时人记载,在中日战事前,他曾收留一个所谓的“落魄塾师”,待到日军开进后,却发现他原来是日本人。为此有的资料甚至称,高升号遇袭,便是因为日军早就掌握了情报。
  而相比较的中国,则一直没有这一种意识 ,直等到战争爆发后,一些台谏之人才提出,要派人员刺探情报。
  结语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由政治、军事、外交、情报等诸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中国输给了日本,教训却是让我们深省的。一直以为历史是用来借鉴的,而不是用来辩白的。这场战争我们输了,再去辩白它可不可能赢,实在觉得无多大意义。还不如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输。这就是我写该文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