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答题 用高中历史书的内容史实证明观点 政治是由经济决定的 要有论据还有结论 急!

如题所述

  
  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例题赏析:
  
  1、(2010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13分),(难度系数0.26,全省平均分3.42分)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
  
   答案示例: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理由有四:
  
   (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完善并得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美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原始积累和劳动力。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3)、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在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难度系数为0.43,全省平均分5.02分)
  
   答案示例一:
  
  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答案示例二:
  
  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进一步明确评分标准:
  
  1、观点明确(2分)。观点表述完整且合符逻辑。(2分)
  
  2、合理运用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3分)
  
  3、多角度评论(3分)
  
  “多角度”可能的几种形式:
  
  A、社会历史诸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国际关系等)
  
  B、世界历史诸时段
  
  C、正反两方面进行评述
  
  D、用(古今、东西、南北)比较方法进行论述的
  
  E、从哲学的、历史的、政治学的等多学科角度进行论述
  
  4、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2分)
  
  动手练一练
  
  1、(13分)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2、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它妨碍了竞争、制约了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佛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述:第一种观点“欧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地理大发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经济侵略方式、殖民扩张手段、科技进步等方面加以论述;第二种观点:“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欧洲,推动了全球化”: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资源、国际组织的建立、区域经济的推动、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
  
  5、选择题类型与方法例析
  
  题型一 组合型
  
  例题:“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这则材料提供的关于唐朝的历史信息包括
  
  ①唐朝始设宰相②唐朝宰相中有贤相
  
  ③唐朝所用的宰相尽是小人④唐朝有的宰相专权乱政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适用排误法。结合材料中的“自秦始置丞相,”排除①;③中“尽是”的表述过于绝对化,而且与材料中“有贤相”不符,可排除。故选B;
  
  解题对策:
  
  做这类题目,除了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巧妙借用其组合,以提高做题正确率。常用的方法有:
  
  排误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组合数码的项数相等的题目。
  
  选正法:即首先在备选项中确定一个正确的题肢,然后将没有该正确题肢的选项一一排除。
  
  在做组合型选择题时要坚持“以确定排除不确定”的原则。即在题目的诸多备选项中,由于对各项的把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可先对自己完全确定的选项做出正误判断,然后通过组合即可正确
  
  题型二 正误型
  
  例题: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开创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B.洋务运动的官员迈出了实现近代化的步伐
  
  C.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启发人们改变落后的思想
  
  D.辛亥革命者实现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历史进程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A项表述错误,开创了学习西方先河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解题对策:解答这类题型,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1)排除法。即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正确或错误的选项,从而作出正确选择。
  
  (2)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3)逆推法。在排除了一两个错误选项后,仍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的可以进行逆向推理,即先假设此项正确,然后,逆推向题干,验证结合是否符合实际和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要特别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一定要弄清题目的规定性,明确其选择的指向——正向还是逆向。逆向型选择题在高考试卷中不时会出现一两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稍不留神,就会选错。解答时,不能够一见到错误观点就排除。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可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找出符合事实的、正确的选项;然后再逆向思维,把符合事实的选项排除,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题型三 最佳选择型
  
  例题:当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专制制度还在效仿法国的时候,英国议会已经争得了主动权,朝着现代国家立宪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大宪章》的颁布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英国议会改革D.内阁制的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的“议会就已经争得了主动权”,结合四个备选项,可知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故选B。
  
  解题对策:做该类题型时,选项之间进行的比较不是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而是判断关系主次、程度深浅、影响大小的等,尤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排除其他干扰的选项,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注意三点:1.该类题型对课本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只有依托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结合题意进行分析比较,运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迅速答题。2.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紧扣题目设问的指向,也就是要抓住题干中那些引起标志这类题型的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揭示出本质问题,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3.解答此类题型要掌握好选择最佳选项的方法。由于选择题的结构特点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要按题目的要求对几个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比较时要鉴别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谁大谁小,只有区分好它们之间的程度关系,才能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
  
  题型四 因果型
  
   例题:“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西交流的加强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中国自然资源的发现
  
  解析:注意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排除D。18世纪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错误。故选B.
  
  解题对策:要注意三点:
  
  第一,认清题干和选项之间能够构成因果关系。就原因的分类而言,就有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与一般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多种分类,特别是在做最佳选择题时,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其选择的一般原则是:有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时,选内部原因;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时,选直接原因;有根本原因与一般原因时,选根本原因;有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时,选主要原因。
  
  第二,分清题目考查的是“由果寻因”还是“由因求果”,避免因果关系颠倒。
  
  第三,有四种情形的备选项不能入选:①本身表述错误的选项;②答非所问的选项;③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的选项;④因果关系颠倒的选项。
  
  使用的方法:
  
  (1)基本观点分析法。即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经过推理分析得出正确选项,也就是直接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性,区分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等。
  
  题型五 材料型
  
  例题: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赞扬英国政体的这句话,表明英国国王
  
  A.独立享有立法权B.擅长经商又很开明
  
  C.拥有无限的权力D.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解析:本题中伏尔泰赞扬的英国政体是君主立宪制,由材料中的“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可知: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故选D.
  
  解题对策:解题步骤是:
  
  第一,审读材料。这是做好该类题型的基础。审读材料就是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弄清材料的主旨(中心意思)和层次。
  
  在审读图表材料时,又要做到:①审清图表标题——这是材料要描述的中心、关键;②审清表体——这是材料中心的具体细节,是要作出选择的主要根据,在分析图表时既要横向分析也要纵向分析;③要注意审读图例和注释——这是图表内容的补充说明,对解题成败起关键作用。
  
  第二,审读设问。通过审清设问来把握命题者的命题角度,明确命题意图。审读设问要注意题干中的引导词,引导词决定着答题方向,是将题干和选项有机联系起来的关键,如“相一致”、“共同主题”、“这说明”、“由此可见”、“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等。
  
  第三,审读备选项。要仔细、认真分析备选项,把握每个备选项的基本含义。首先,判断每个选项是否正确。如果选项本身说法错误,可直接排除(逆向型选择题除外)。其次,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选项与题干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直接的联系的就选,选项与题干间若存在臆想的、表面的、间接的联系则不选。
  
  题型六 探究型
  
  例题:某同学在探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找到了这张图片,这是20世纪初中国某商店贴出的标语,当时
  
  ①爱国者倡导使用国货②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日本企图独霸中国④爱国精神是民族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题干中信息“20世纪初”和图片中的标语“本店不进日货”,说明当时掀起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的浪潮。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在一战期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导致中国人抵制日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期间民族工业得到短暂的发展,但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不是迅速发展,排除②。故选C。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03
1840后得清朝 各阶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