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清朝把京胡作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戏曲艺术

历史

在北京,二黄改用胡琴伴奏,曾有过反复变动的复杂情况。清乾隆末,徽,秦腔合流时,曾废笛改用胡琴伴奏。嘉庆时,因帝王避讳,清廷严禁以胡琴伴奏乱弹,梆子腔,二黄调,曾把胡琴从戏曲中废除,恢复以笛伴奏。同治年间,皮黄戏更为盛行,乐师们又改用胡琴伴奏,连同文场的月琴,三弦并用。时人称之为“九根弦”徐幕云所著《中国戏剧史》(213页)详细的记载了徽班由笛子演变为胡琴伴奏的过程:“皮黄之托腔 时皆吹双笛相和,颇费气力,腔调之转折亦欠灵活,故颇感不变。前乎程长庚大老板者有四喜班之袁福堂,擅老生,盖即以行腔直率结实而见称于时者也。嗣后四喜班有王晓韶(艺山)者,首创废除吹笛,而代之以胡琴,托腔便觉较前和谐,深得一般人士之赞赏 。王晓韶所创用之胡琴本系 弓,苟非腕力强健,不易收效,人多苦之。当时有名鼓手刘家福之弟李四者,另创硬弓胡琴试之,效果较为省力,而易于讨好。于是贾三(名东林,李四之师弟)与程大老板之琴师樊三者,均改用硬弓,群称便利。一时风气所趋,软弓胡琴亦如笛子之遭天然淘汰。而无人忆及”。
相传,徽班初进京时,作为伴奏的胡琴,是用厚竹筒或木制的琴筒,弓杆较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提高调门还有鞔蟒皮的,而且是软弓胡琴。正如周贻白先生所说:“以前的胡琴,筒子很厚,拉手为软弓,发音亦无今日薄筒硬弓之嘹亮”。(《皮黄剧的变质换形》)
软弓京胡,又称吐胡,软弓胡琴。因弓杆质地软,马尾松而得名。是京胡(硬弓)的前身。用于河南曲剧、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等多种戏曲、曲艺伴奏,最早用于徽调和汉调的伴奏。至此19世纪40年代,随着京剧声腔和伴奏艺术的发展,改软弓胡琴为硬弓胡琴。
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京剧艺术的进一步繁荣,京胡的演奏和制作也在不断的创新。京胡出现了戏曲京胡与音乐京胡的分野,京胡的演奏也逐渐从伴奏走向独奏,从台侧走向舞台。
现代的京胡乐器已经不是原有乐器的简单概念了,而是乐器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它来自天然,材料种类众多,天然花纹,形态各异、能给人带来遐想。
摘自微薄“京胡艺术的发展与制作”一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30

那只有京剧了。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