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如题所述

  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在深刻体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这首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型民主形态。在民主政治的主体地位上,社会主义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使政治民主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数民众。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为了保证广大人民当家做主。因此,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也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经验所决定的。在西方的中国研究中,曾盛行所谓的“中国例外论”,这说明中国的确有着极其特殊的国情,不能按照西方的逻辑去看待。中国不仅幅员广、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文化传统独特。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会遇到像中国这样大的困难,我们也没有一个现成的民主模式可以模仿。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也表明,与世界其他一些实行多党竞争的国家比较,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具有制度上的比较优势。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制度的有效性,证明中国应当坚持走自己的路。
  最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也是一个崛起的世界大国的国际责任和地位所决定的。一个世界大国对人类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民主模式的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有关“中国模式”的探讨方兴未艾。世界银行、联合国的有关机构把中国作为“样板”向发展中国家推荐,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不需要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创造自己的“中国模式”,从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坚持走自己的路,注重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和中国模式,并不等于也不应该去排斥和抹杀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在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分析和判断政治文明的特殊性,绝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敢于并善于借鉴人类民主实践的一切优秀成果,从而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2
内容提要:本文从生产方式和人的解放角度诠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提出如下观点:1、社会主义本质由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公共伦理价值构成,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加“社会所有制”加“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它的实现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产品稀缺程度。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产品丰裕程度有限,至今它仍然是一种未来社会的假设和设想。如果不顾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所限,盲目照搬,不仅不能如愿以偿,反而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斯大林模式的告终就是明证。2、由于不能实现完全非排他性、共享性的社会所有制,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公有制”都是有限的“公有制”,表现出私有产权的特征,它与“私有制”一样受排他性的产权规定和约束,因此,不论生产条件的占有采取“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须建立相应的产权界定、交易和保护制度。3、“公有制”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应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相应的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由于现存的“公有制”对外的绝对排他性和对内的有限共享性的矛盾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在强化对代理人的硬约束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重组和调整竞争领域的国企,以减少国家直接拥有企业。4、生产公共产品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着眼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大力提倡公共伦理道德,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条件生产更多的公共产品,才能逐步逼近马克思设想的绝对丰裕的社会主义。关键词:公有制公共产品公共伦理一、问题的提出社会主义思潮几乎像资本主义一样悠久,从莫尔及他的《乌托邦》算起也有500年的历史了;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则是清末民初之时,不过1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从建党算起不过85年,从建国算起也不过60年。但是,应当看到,作为信仰的社会主义,曾经是千千万万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为之奋斗终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和动力所在;曾经是进入新中国的一代以及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的生命的源泉和意义所在。正像基督教徒崇拜“千年王国”、佛教徒向往“极乐世界”、中国传统士大夫憧憬“大同世界”一样,社会主义也曾经是所有时代千千万万有激情的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的良知和青春所在①。作为认知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虽然引领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我们接受和信奉的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尤其是限制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我们始终排斥非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民主党人所信奉的社会主义。我们也曾经历过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把“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亦工亦农亦学亦军”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式社会主义当作马克思社会主义顶礼膜拜,上演过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悲喜剧甚至是闹剧。作为实践的社会主义,其探索更为悲壮。一代代社会主义者为限制和消除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进行过可歌可泣的伟大尝试,悲剧性地探索过人类的非资本主义经济之路;我们也曾试图走出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把斯大林模式当作马克思主义照单全收,而且“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消除和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积重难返,闹到“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陷入短缺经济。即便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早已突破斯大林模式,我们今天仍然固守他的“两种公有制”而作茧自缚。如今“社会主义阵营”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早已不复存在,我们津津乐道的“浑身每一个毛孔滴着血的”资本主义则并没有崩溃。更令人困惑的是,消除“三大差别”、免费教育和医疗,无限制的普选权等等社会主义者梦寐以求的目标竟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成为现实②。这就向所有信奉社会主义的善良的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崩溃的是斯大林版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我们究竟要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二、正确理解马克思版本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而带有伦理的色彩。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道义上产生的,其信奉者都是一些富于牺牲精神、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他们身在不完美的社会,却向往并试图设计人类的完美社会,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堪称“完美社会”的典型③。纵观当今社会主义五花八门,有多少社会主义流派就有多少社会主义版本,有人(如瑞典社会党领导人帕尔梅)认为社会主义概念(定义)有几十种之多,而自称信奉社会主义的国家遍及亚非欧,曾多达70多个。概言之,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沿袭下来的社会民主党传统的社会主义;有第三国际以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版的社会主义,此外,还有民族、生态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还是让我们回到马克思吧,毕竟我们是从马克思走向社会主义的。(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见于他一生的著述,尤其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主要著述中,从方法论看,主要是从以下两种“视角”进行观察和设想的。1、“生产方式”视角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包括恩格斯,下同)预言和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分析框架中预言和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与间接社会化(即以货币交换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是一种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1)生产的直接社会化。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革命性的演变,生产(包括生产的组织、交换、控制、分配、消费等职能)不再以市场为媒介,而采取直接的形态。以市场(商品货币交换)为媒介的间接社会化生产——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下同)已不复存在。由于社会生产采取直接的形态,不需要通过迂回曲折的商业劳动,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其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2)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由于生产的直接社会化,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资产阶级法权”意义上的产权已不重要或不复存,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的所有制已不再具有私权性质的排他性而与历史上其它公有制和私有制相区别。(3)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④。由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国家的政治职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进行生产。在它的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虽已消失,但仍不能按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去分配生活资料,而必须按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通过劳动的交换——即按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分配生活资料,只有在它的高级阶段——物质财富不断地泉涌时,人类才能最终消灭平等交换这一“资产阶级法权”残余而在社会的旗帜上写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⑤。2、“人的解放”视角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他思考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3
评价社会制度的优的标准是社会制度里的阴阳相生阴阳平衡,阴阳相生阴阳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好状态。
阴阳相依、阴阳互济、阴阳相生、阴阳相长的社会制度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具体表现是公有制的优点要尽量发挥,私有制的优点也要尽量发挥。
阴长可助阳长,阳长可助阴长,阴阳相长的同时还得阴阳平衡,社会制度中的对立面都应处于对社会最为有利的状态。
比如:精神文明上去了,上去了的精神文明会有利于物质文明的提升,物质文明上去了就有钱搞精神文明。
私有制能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人的劳动积极性高了就提升公有制(国家)的实力,国家(公有)实力变强了就有利于私营企业制造的商品出口到国外。
权力中包含民主和集权的二个对立面,民主可防有效的政治上的错,集权便于方针政策的实施,民主和集权都应注重高效,高效民主和高集权应保持平衡,其中强调一个,让其中的一个单高就会出现自然的随便求取平衡的乱象。
社会制度中的对立面只是表面现象,它就象人的左右手,虽然左手有时不中右手意,右手有时也不中左手意,可两手不能相伤,伤其一手就添劳了另个手,如注重相益,右手可以让左手变强,左手变强右手至少省了用力。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