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主要内容

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主要内容,急急急!!!!!!再给加分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作品。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音乐之都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茂密的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

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

扩展资料: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作品第325号(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Walzer op.325)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

和多瑙河一样,环拥维也纳的维也纳森林是大自然赐给维也纳的一份礼物。但几个世纪以来,它也凝聚了人们的辛勤劳动和严格的保护。这是一片保持原始风貌的天然林,主要由混合林和丘陵草地组成,约1250平方公里,一部分伸入维也纳市。

维也纳森林旁倚美伦河谷,水清林碧,给这座古城增添了无比的妩媚。同时,维也纳森林还对洁净空气起着重要作用,拥有“城市的肺”的美誉。施特劳斯谱写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使它名扬世界。

从11世纪到1925年这900年间,广袤的维也纳森林一直是皇家的狩猎场。在1905年制定的《维也纳建设条例》中,维也纳市周围地带被宣布为“森林--草地保护区”。1925年奥地利国家林务局接收了这片森林,采纳了“近自然林业”理论作为经营维也纳的指导思想。

1955年,奥地利又把森林地区划为“维也纳景观保护区”,下奥地利州的56个乡以及维也纳市的8个镇都独立参与森林的保护和经营。现在维也纳森林的总面积为135000公顷,其中国有林占45%,乡镇林占10%,私有林占45%。

森林里有许多清流小溪、温泉古堡以及中世纪建筑的遗址和古老的寺院,但最吸引人的则是一些美丽而幽静的小村庄。几个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渡过漫长的时光,产生不少名扬后世的不朽之作。“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外祖父在维也纳森林中的扎尔曼村有一所爬满青藤的乡间小舍,小施特劳斯就是在这里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光。

自1829年起,他常在维也纳森林中度夏。森林中百鸟的啼鸣、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马车的得得声都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诞生了。

在一个叫海利根施塔特小村子的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里,有一间贝多芬晚年时的住所。这时已患了神经性耳聋症的贝多芬就在这里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又称圣城遗嘱),表达了他对人世和命运的不平和抗争。

森林中欣特布吕尔小村有舒伯特的故居,路旁有一所破旧的磨坊,据说舒伯特创作《美丽的磨坊姑娘》的灵感就来源于磨坊主的女儿每天提着水桶打水的情景。现在林区不少村子仍保持着当年的原状:村边的磨坊,村口的水井,雕花和彩绘的木头房子,小酒馆门前挂着小灯,一派田园风光。位于森林东端山麓下的格林琴村是维也纳森林中最浪漫的村庄,村里到处是古朴的霍里格酒馆。

这里也有一栋贝多芬曾经住过的两层小楼,从这里向北走完一条200米长的胡同,是一个峰岭秀丽的山谷,贝多芬常到这条小道散步,并获得灵感,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六(田园)交响曲》,今天人们在欣赏这首交响曲时,脑海里所浮现出的东西依然能在这里找到。这条小道已被正式命名为“贝多芬小道”。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有498首,其中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皇帝圆舞曲》等最为著名。除圆舞曲外,他还创作了歌剧《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16部歌剧。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他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儿子在圆舞曲方面也有着光辉的成就。

约翰·施特劳斯(1825 - 1899)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他从小爱好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他的父亲是维也纳的轻音乐作曲家兼指挥家。他与父亲同名。他自幼热爱音乐,9岁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管弦乐团,曾赴奥地利、波兰和德国等各大城市,举行他自己及父亲创作的圆舞曲旅行演奏会,使起源于奥地利的民间舞曲,很快在欧洲各地以至全球流传开来。

他一边演奏小提琴,一边指挥。这个乐队演出技艺很高,使人们听后得到美的享受。他的音乐风格既保持了奥地利民间创作特点为,又具有民间音乐所特有的朝气和美感,同时,在创作中还吸收了欧洲其它国家音乐文化的某些特点,成为结构简练、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圆舞曲体裁,很快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去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演出,盛况空前。 他还亲自指挥由两千人组成的管弦乐团、两万人组成的合唱团,联合演出自己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音乐史上的新纪录。1899年,约翰·施特劳斯逝世时,维也纳人民举行了十万人的盛大葬礼。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3首进行曲,16部轻歌剧。作品大都热情欢快,旋律性很强,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并常带有幽默感。人们所熟悉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等圆舞曲,都出自他的笔下。

他与他父亲同名,两人都是著名的作曲家,又都以写圆舞曲闻名于世。为了区别起见,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维也纳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4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作品。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音乐之都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 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最高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扩展资料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3首进行曲,16部轻歌剧。作品大都热情欢快,旋律性很强,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并常带有幽默感。人们所熟悉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等圆舞曲,都出自他的笔下。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茂密的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8
维也纳森林被茂盛的森林簇拥,森林一望无际,空气清爽宜人。森林温文尔雅,令人赏心悦目,爱护一草一木已成为维也纳人的传统。在这里,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融为一体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