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在泊船瓜洲对''到''过''入''满''不满选择绿

如题所述

选择绿的原因: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2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脍炙人口,已成千古绝唱,尤其是第三句中“绿”字的选用,更是为后人啧啧称道,赞誉有加。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看来王安石也是煞费苦心,字不惊人死不休。《童蒙诗训》把王安石这种遣词用字精心提炼的创作作风列为“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的经典范例。

不过,我一直在怀疑,最早撰写这个故事的人,真的是赞美王安石作诗严谨,还是暗地里讥讽王安石读诗不够。王安石是北宋人,他的前朝唐代有一位不算无名的诗人丘为曾写下这样一首五言古诗:

题农父庐舍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两句,丘为虽然有模仿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之嫌,但丘为仗着自己比王安石早生三百多年,也不怕后人评说。就如唐代诗人李贺也不当心抄袭了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而被批判一样。

没有史料表明丘为是否曾为自己诗中的“绿”字绞尽脑汁,又是“到”,又是“过”,又是“入”,又是“满”,最后才“绿”,但很清楚的一点是,如果王安石博览并熟读唐诗(这对古代读书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他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借用丘为的这个“绿”字,不必如此折腾自己,他为这个“绿”字苦思冥想,说明自己读诗还不够,这对一个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来说是不应该的。

吃亏的还是丘为,这个“绿”明明是他的首创,却被后人硬安在那个叫“王安石”的头上,咳,找谁说理去,聊以慰藉的是一千多年后还有人为他抱不平,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第2个回答  2010-12-30
“到”“过”“入”“满”都只能表示动作,没有生动形象的场景表现,诗词中讲究炼字,用那几个词,整句话显得普通而没有核心
而用“绿”,它本是一个名词性的词汇,作者活用为动词,能充分体现前面春风到来时,绿草殷殷,生机无限的场景,也更好为诗歌抒发思乡情怀的悲愁作对比
一个绿字 让整首诗歌都活了
第3个回答  2010-12-30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脍炙人口,已成千古绝唱,尤其是第三句中“绿”字的选用,更是为后人啧啧称道,赞誉有加。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看来王安石也是煞费苦心,字不惊人死不休。《童蒙诗训》把王安石这种遣词用字精心提炼的创作作风列为“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的经典范例。
第4个回答  2010-12-31
绿充满了生机,与自己漂泊他乡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更表现出思乡之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