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贵族制度

分值很小,sorry啦。想问一下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的贵族制度。以及贫富差距是否明显,肆虐过的瘟疫,当时的战役,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力求真实。我满意的话再追加15分哦。
具体时间段为1719~1789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按照你的要求往前追溯,主要可分为古代不列颠、中古时期和工业革命之前的近代英国。下面分开每个时期阐述:
一)古代不列颠---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第3千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有的地方称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不列颠与爱尔兰克尔特人的祖先称为不列吞人(有的地方称布鲁图斯人),也是最早像不列颠迁徙的一支,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布鲁图斯人时期还是原始的渔猎方式,不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和贵族制度。到了克尔特人时期则进入了铁器时代,生产方式也由渔猎转为农耕和定居畜牧,社会结构开始趋向静态。这时候的贵族阶层是德鲁伊德和骑士,德鲁伊德教是凯尔特人的古代宗教,德鲁伊德是宗教祭司,又是法官和学者。又因为凯尔特人的农业生产技术较为先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比较兴旺发达,贫富差距并不明显。整个时期主要的战争是布鲁图斯人在巴斯克人(后被分封到爱尔兰)的协助下,征服不列颠岛。以及后来的罗马统治时期,公元前55和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这时候,罗马人和凯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凯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二)中古时期-----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在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英国也是一样,在瓦特泰勒起义之后,英国进入了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这时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才空前强化。贫富差距问题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在都铎王朝由于贵族之间的割据和不断地冲突,社会不稳定,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明显的情况,而到了都铎王朝时期,社会趋于稳定发展,各行业得到复苏,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其弊病也不明显,所以贫富差距也就不再那么明显。期间主要的战争有从5世纪中叶开始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的陆续侵入,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史称“七国时代”。 然后就是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再来就是有名的诺曼征服,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由此建立。最后就是由于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却使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三)工业革命之前的近代英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3)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1640年,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带领广大人民,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通过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历经半世纪的曲折斗争,完成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往后就是工业革命时代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2
(1)12~14世纪统治英国的封建王朝。1154年,法国安茹伯爵以亨利一世的外孙的身份承袭了英国王位,是为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亨利二世在位时进行了司法和兵役改革,强化了王权。基本吧,这个时候的贫富差距是不那么大的,因为还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但国王法庭不保护农奴,由此确定了自由人与农奴的鸿沟。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1327~1377),为争夺在法国的领地,挑起百年战争。百年战争使英国贵族从大陆掠得大批财富,但加剧了英国农民的痛苦。爱德华三世死后不久,就爆发了瓦特·泰勒起义。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统治时贵族斗争不断,1399年他被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废黜,金雀花王朝至此结束。
(2)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战争中的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经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的是,国王浏览了请愿书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
(3)英法百年战争中一个重大的也是最后的转折点-奥尔良战役,是指发生于1428年10月12日-1429年5月8日之间,英国军队对法国城市奥尔良的围攻战。 1428年10月,英军包围;通往法国南部的门户、卢瓦尔河畔重镇奥尔良,妄图一举吞并整个法国。1420年6月,英王亨利五世同法王查理六世的女儿凯赛琳结婚,并公开宣称,自己是法兰西王位的继承人。此后,法国的半壁河山便落入了英国贵族手中。
(4)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
==好吧,我混乱了。如果可以,就整理一下吧。工业革命前的英国还只是封建王国,所以基本的体制是差不多的。至于它的什么文化史,艺术史等等等等之类的,由于本人最近在考试,所以就没有时间弄了,将就下哈!!
第2个回答  2011-01-12
英国的“世袭贵族”共分五个等级,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承袭这些爵位的女性则相应的冠以女字。只是到了近代,一些女贵族才不是通过继承而是由女王直接加封,获得自己的爵位的。这五等爵位中,公爵以下的死等,一般都统称为“勋爵”。英国贵族的称谓非常复杂,可以沿用家姓作为爵号,放在爵位后,也可以用某个地名作为爵号,连在爵位之后称呼。如前工党领袖艾德礼在1955年辞去首相职务后,被封为伯爵,他仍沿用家姓作为爵号,称为艾德礼伯爵;而前保守党领袖艾登在1957年辞去首相职务后,也被封为伯爵,他用的爵号是一条河名阿冯,因为阿冯河流经选举他为下议院议员的选区沃里克城,从此他就叫做:“阿冯伯爵”或“阿冯勋爵”了。一些古老世家的世袭贵族往往会在自己的爵位前标明承袭该爵位的辈数,以示家族的荣光,或者为了便于区分,因为往往几代的带爵位称号都完全相同。
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历史上,工业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发生,首先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解放了生产力,革命打击和削弱了保王派大封建主的势力,进一步消除了各个地区之间的隔绝状态,加强了全国经济上的联合。英国征服苏格兰后,取消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边界交税,实行了统一的税制,从而大大地扩大了国内市场。
英国参与的第一场殖民争霸战争是1689年~1697年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又称“威廉王战争”。这场实际上由英国所领导的反法战争持续了八年,英国参战宗教分歧是一个因素——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对新教英国始终抱有敌意;但时至18世纪,宗教分歧在欧洲国际关系中已不是主要问题,商业与殖民地争夺才是更重要的因素。法国在北美和印度与英国形成对峙,双方的商业战争是在所难免的。最后打得筋疲力尽的双方被迫走到谈判桌前,签订了《里斯威克条约》。和约的签订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英法之间的对立仍然继续。

1702年~1711年两国又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夺。包括西属尼德兰、德意志、西班牙、地中海以及北美殖民地在内的地区都是烽烟四起,但最关键的一役非1704年8月的布伦海姆战役莫属。英军统帅马尔博罗公爵的军事天才在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英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温斯顿·丘吉尔如此评论其祖先的战绩:在这些惊人的事件面前,整个欧洲目瞪口呆。路易十四不能理解,他的优良军队为什么不但战败,而且灭亡了。从此,他考虑的已经不是怎样才能称霸世界,而是如何体面地结束这场由他挑起的战争。1713年交战双方签订了《乌特勒支条约》。英国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它扩大了帝国版图,增强了海上力量,发展了对外贸易,得到最大的实惠。在战争中,荷兰与法国都受到重创,而这两国本是英国在海外的最大对手。战后英国维持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伸向全世界,这意味着在通往“日不落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七年战争是英国走出欧洲、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决定性战争。战争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全力争夺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贸易实行垄断。英军主要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作战。战争开始后,英国的军事优势尤其是海军力量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在北美、加勒比以及印度的陆战中,英军取得胜利;海战方面,从1759年起,英军先后击败法国地中海舰队与大西洋舰队,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到1763年战争结束时,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奠定了英帝国的基础,英国牢固树立了全球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保罗·肯尼迪为此评价道:在这一个世纪里,在欧洲的侧翼,乃至更边远的地区,大国的格局的确出现了重大的调整。某些西欧国家不断将其位于热带地区(尤其是印度、西印度群岛、南非和遥远的澳大利亚)的一些不稳定的小块飞地变为大得多的领地,其中占领殖民地最成功的国家是英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