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鹊桥仙 作者: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题解】 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赏析]: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篷窗,人静灯暗,再加上春晚的“连江风雨不”渲染出一种荒寂、冷清、愁苦的环境气氛。在这样的夜晚,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全部销声匿迹,只有杜鹃在风雨过后的月夜发出悲鸣。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此时,作者听到杜鹃夜啼又会产生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下片就表达这种感受。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只留下几多惆怅、几多哀伤。这感受是何等深切动人啊!因为通过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地衬托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悲愁。结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是啊,词人宏图未展,壮志难酬,即使身在故土,听了杜鹃的悲鸣,也禁受不住哀痛,何况自己斗生飘泊,羁旅异地,夜闻杜鹃,怎能不一洒清泪,梦断山野呢?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6
作题最好还是自己多理解,毕竟考试的时候不大可能考原题,背下答案来也没大用处……
以下是答案:
(1)
这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3)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自己流落他乡,报国无门,表达了词人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