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就曾经无限感慨:"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谈谈你的理解?

如题所述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他却出生在河南新郑县。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元结并称为“李杜元白”,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唐诗四大家”。白居易出身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自幼好学,五岁学诗,九岁知音律, 十一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深黯民间疾苦。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 “白居易”三字,便很恢谐地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及披卷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称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出句如尔,‘居’亦不难”。从此,白居易的诗名大振。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曾官左抬遗、太子少傅,外放过忠州剌史、杭州剌史、苏州剌史。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白居易在苏州时曾开挖虎丘山塘,山塘因名白堤。在杭州期间,他注重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纪念他的“白堤”至今犹是游览佳处。他写下的二首《忆江南》词历经千载仍传诵不已:江南好,风景旧曾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兰,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建中、元和、长庆时期(公元781-824年)。是唐朝走向衰败的极端苦难动荡的时代。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贡献是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他本人也是一位高产作家,仅诗歌就写作了3600多首。他的诗作风格清新,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贴近现实生活,“老妪能解“。晚年,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是白诗的精华,其代表作为《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 首,都着眼于揭露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痛苦。感伤诗则借古喻今,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悲愤和感慨,同样也是对现实的鞭挞和揭露,其代表作为《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许多作品被改编成戏剧,在国内外享有不朽的盛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7
唐诗的成就登峰 造极,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对于想要另辟新境的宋代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王安石曾说:“世 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