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悬国门"是一个怎样的典故?

想了解一下"头悬国门"这个典故.尽量详细!谢谢!

"头悬国门"的典故有两个,分别出自《 史 记 · 伍 子 胥 列 传 》和《梅岭三章》,具体内容如下:

1、《 史 记 · 伍 子 胥 列 传 》

伍子胥在吴王阖闾去世后,对吴国事业忠心耿耿的他又扶助夫差即位,并帮助夫差打败越国。面对卧心尝胆处心积虑的越王勾践,他一次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复仇。在伍子胥看来,自己耿耿忠心可昭日月,之所以指手划脚,话说得不怎么中听,也是为了国家。

可夫差听信谗言,反疑伍子胥谋反,竟于公元前484年秋,赐剑令伍子胥自刎。臣子永远是君王手中的棋子,谗言永远是宫殿里最流行的剧情。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被冤枉的委屈和对国运的担忧让他死难瞑目。

但他这句遗言,却刺痛了夫差,夫差在震怒中,命以鸱夷皮做囊,裹其尸投入江中。而他的诅咒竟如审判,如天罚。九年后,越王勾践那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攻进吴国城门。

2、《梅岭三章》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将军此时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率部在敌人重重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一坚持就是近三年,这三年也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一身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生命安危,系于一发。正是在这苦虑不得脱身的环境下,陈毅写下了他那气壮山河的绝笔——“梅岭三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在这里,陈毅引用了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山河破碎,国家多难,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亲眼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

扩展资料:

《梅岭三章》全诗及译文: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岭三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 此 头 须 向 国 门 悬 " 典 故 出 自 《 史 记 · 伍 子 胥 列 传 》 。

春 秋 时 期 , 吴 越 争 雄 。 楚 人 伍 子 胥 认 为 吴 的 敌 人 是 越 , 而 不 是 齐 , 多 次 提 醒 夫 差 , 要 警 惕 越 国 报 仇 。 夫 差 听 信 谗 言 , 疑 伍 子 胥 谋 反 , 逼 他 自 杀 。 伍 子 胥 临 死 时 , 对 身 边 人 说 : " 扶 吾 眼 悬 东 门 之 上 , 以 观 越 寇 之 灭 吴 也 。 " 后 来 吴 国 果 然 被 越 国 灭 掉 。 而 诗 中 的 此 句 含 义 是 : 自 己 即 使 牺 牲 了 , 也 希 望 头 悬 国 门 , 让 我 看 看 反 动 派 是 怎 样 被 人 民 打 垮 的 。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山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
底。旋解围。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死后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腥风雨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
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
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
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
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烽烟:烽火之
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
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
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
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
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
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
,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1
此 头 须 向 国 门 悬 " 典 故 出 自 《 史 记 · 伍 子 胥 列 传 》 。

春 秋 时 期 , 吴 越 争 雄 。 楚 人 伍 子 胥 认 为 吴 的 敌 人 是 越 , 而 不 是 齐 , 多 次 提 醒 夫 差 , 要 警 惕 越 国 报 仇 。 夫 差 听 信 谗 言 , 疑 伍 子 胥 谋 反 , 逼 他 自 杀 。 伍 子 胥 临 死 时 , 对 身 边 人 说 : " 扶 吾 眼 悬 东 门 之 上 , 以 观 越 寇 之 灭 吴 也 。 " 后 来 吴 国 果 然 被 越 国 灭 掉 。 而 诗 中 的 此 句 含 义 是 : 自 己 即 使 牺 牲 了 , 也 希 望 头 悬 国 门 , 让 我 看 看 反 动 派 是 怎 样 被 人 民 打 垮 的 。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