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墙的城砖都哪儿去了?

如题所述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而拆除的同时,市民响应政府"备战备荒"的口号,纷纷将拆下的城墙城砖垒做人防建筑或菜窖.另外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年代,有不少在周围的工厂也在建设中使用了大量城墙城砖.
如今在崇文门向东剩余的一段城墙被修复为遗址公园,当年此处是北京站职工宿舍区,很多宿舍的房屋干脆就是以城墙为建筑的内墙,正是这样的原因,这段城墙到是因祸得富,在2002年得到修复,成为北京城里仅存的一段连续城墙.修复时陆续有北京市民和单位捐献明城墙城砖,是当年的热门话题之一.只是到现在还不知还有多少明城墙城砖在北京的某个角落里等待被人发现.......
提到城墙到底该不该拆,我们很容易想到五十年代梁思成阵占祥为代表的“梁陈方案”与“毁城派”的展开的激烈的辩论。关于城墙的存废问题,梁思成在1950年5月7日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但是最初进行拆除和引发争论要早得多。而1950年2月梁思成、陈占祥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又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城墙拆除的话题。
其实更早一些时候,已经有不少学者讨论过关于城墙是否该拆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全国就兴起了一股拆城改建热潮。这股拆城运动也波及到了北京。不少人鼓吹煽动,要将北京的城墙拆除。1910年,一批热心改革的地方官员就想拆除城墙,而代之以一个新的电车运动系统。此举遭到北京市民的群起反对。在1912年,冷万谷在北京的一家报纸上面发表了题为《北京的城墙该不该拆》的文章,指着那些改革家的拆城墙思想。不久之后的白敦庸先生拟就了《北京城墙改善计划》,他关于改善北京城墙的总体思路是:将北京的城墙开放作为公共游观场所,使城墙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最终目标是把北京城墙改造成环城立体公园。
这些学者和建筑家们的构想的他们虽然提出种种设想,其共同目的都是保留城墙,使北京在兼顾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城市规划。但是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城墙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古代遗产中的糟粕,这个今天看来极端荒谬的观点,连同一些更荒谬的观点在那个年代却大行其道,无人能挡。从建国后城墙就开始被逐步拆除,其间经过大跃进和1965年修建地铁两次大规模的拆除,到1969年完全被拆光。
“毁城派”秉持的观点很简单,概括起来无疑就是以下三点: 一、古旧的城墙是封建帝王统治的象征,新的社会来临了,必须毁掉一切旧的制度,而旧的制度的物质载体(城楼、城墙)必须被取代;二、城墙的存在阻碍了交通;三、城墙的包围是保守的表现,城墙的封闭,导致北京城的发展不能顺利向国际接轨,城墙的存在是束缚北京城发展的一大桎梏。
这几种看似有道理的观点,其实仔细辩驳,我们会发现它们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他们的观点没有建立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之下。其实完全我们可以制定出一套更好的,两全其美的方法,而使北京城朝向一个更好的方面发展。一个更好的方案会把中国文化更好地展示给世界。
中国的发展要有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其发展也应在保证其重要历史遗迹得到保留与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是的,我们看到了西方国家发展的迅猛,看到了他们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优越。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它们不是刻意的去选择那样的发展道路,而是不得已为之。我们知道,西方一些国家整个历史不过几百年,他们不存在这种 “古旧”的 “影响城市发展”的 “废物”。而中国却不一样,我们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充满人文气息的东西轻而易举的毁掉,而去效仿别国的城市发展是个不切实际的问题。
古城墙是封建象征还是它们要拆除城墙而制造的托词呢?1953年8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说,拆除城墙这些大问题,就是经中央决定,由政府执行的。主张拆除城墙的意见又一次占了上风。因为作为古代防御工事的城墙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功用,它不仅阻碍交通,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还被认为是应该铲除的封建帝王的遗迹。
说到这里,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出来了:在封建制度已经废除了这么多年的今天,谁还会将这些建筑联想到封建、联想到压迫? 当然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会想到中国的悠久文化。古代城墙虽然失去了作为防御工事的工具,但它有有了新的功用,新的内涵。所以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同步考虑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把眼光局限在长远的效益。
梁思成说:毛主席可以领导政治、经济,但他不懂建筑,是不能领导建筑的。既然独裁的专制政府已经被推翻,代表封建独裁的东西现在就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功用和意义,所以不拆也罢。我看这仅仅是 “毁城派”为拆墙而制造的托词罢了。
我们再来看看交通方面。古城墙对交通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我看不见得。城墙已经拆除很久,但北京城的交通状况现在仍旧是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一个城市要发展,人数就一定会增加,不停的扩展、增加、再扩展、再增加。交通问题也一定会周而复始的出现。现在的北京城按照以前的方案,一圈围着一圈修建环路,短短几年时间面积已经扩大了数倍。交通问题仍旧是一个头疼的大问题。近几年来开始学习国外,开始搞起了 “立体交通”,架设立交桥,地下修造地铁。
搞“立体交通”非得拆除城墙吗? 城墙的存在与搞那个不存在什么冲突吧?其实城墙的本身就可以省去一部分的工程。以城墙为基础,在周围扩出一圈来修地铁,而不是将其拆除,在其底下修筑也一样行的通。在必要的地方再开几道城门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交通的好办发。
北京交通严重拥堵问题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但不能以拆墙、开马路为代价。要重新考虑北京城市功能的布局和定位,坚决把某些功能从旧城区疏散出去,同时不再给旧城区增加新功能。应停止无限度地在北京发展汽车,停止在旧城区搞大开发、盖大高楼。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在通衢要道开辟城门以疏散交通。现代的交通方式是摒弃平面交通转向立体交通。如果拆城筑路,是将现成的发展城市立体交通的框架毁掉而发展城市平面交通网络,有天然的空中游道,而不知利用,而铲平之,这样重走老路贻害无穷。
北京现在每年的汽车增长量是25万辆,如果加以控制其增长量,交通状况一定会得到较好的控制。看来,其他方法也是可以解决交通问题的,并不一定要牺牲中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来为解决交通这种小矛盾来毁掉更重要的东西。
城墙使北京被封闭起来,是城市发展严重的束缚?我看未必。仔细想想,现在的中国真的封闭吗? 城墙的封闭只是个表面现象,并不能代表人们的内心仍旧封闭。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同与封建社会时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的,曾经的我们是封闭的,是不喜欢与外界交流的,可这已经都是过去了,都是历史。那时候的封闭是人造成的,是人的思想封闭造成的。人们思想狭隘导致故步自封,不喜欢与外界交流。 这确实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更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而今天,时代已经不同,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步转变,眼界逐渐放宽,放眼全球,外面的东西我们能看见,能吸收,更加能够学以致用。所谓 “封闭” 的城墙在现在的今天,已经不在是 “封闭”的象征。它有着它新的内涵,那就是同时坚固着文化传承与历史流传的使命,而我们迫切的要将它们拆调图的又是些什么呢?我不太理解。回顾一下建国以来的历史,我们似乎明白了一点点。每个执政者都曾经有过如此举动,尽管拆的、建的东西不尽相同,不过他们的想法都是大同小异。
毛泽东曾经说过,“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对于北京来说,这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将来啊。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避免的吗?‘处处都是烟囱’的城市将是什么样子?那情景实在太可怕了。美国的华盛顿同样是一个首都,但却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可借鉴的好典型。北京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跳出城墙建新城,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为古都重新布局。所谓的“科学”真的科学吗?不见得。城墙浓缩着古都的精华。可当历史走向今天,让北京人引以为豪的城墙,却被认为阻碍了北京城的发展。
看看其它国家是怎样对待古遗迹的。苏联斯摩梭斯克的城墙,周围七公里,被称为“俄罗斯的颈环”,大战中受了损害,苏联人民百般爱护地把它修复。北京的城墙无疑的也可当“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的尊号而无愧。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我们既继承了这样可珍贵的一件历史遗产,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
梁思成建议把北京建设成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北京的城墙,是一串光彩耀目的缨络,说什么也不能把它拆掉!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的艺术品和精神壮丽的杰作,无论如何也应保留。这一点构想是应该值得重视的。以“文明”为杀手锏来创建一个一流城市对于中国来说十分有利,而靠生搬硬套学习西方搞现代城那样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压力巨大,而且底气也不足。纽约、华盛顿、伦敦这些高层现代建筑为主的城市相当多,它们的发展也历经多年。中国想学习那种发展模式,势必会碰壁。而发展以人文为主导,辅之加以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势必将使北京,乃至中国在世界城市排名中前进一大步。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频繁的拆除改造对于严重的交通问题是不关痒痛的,不过通过一系列的合理统筹安排,采取其它的办法交通问题是会逐步被解决的。在当下,古旧的城墙已经不再是封建帝王统治的象征,新的社会已经来临,历史赋予了它们新的涵义。城墙、城楼变成了文化与历史传承的载体,更将北京、中国链接到世界的纽带。它的存在非但不会影响中国与世界接轨进程,而且还会使其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不过,现在说什么也都是多余的冗言了,毕竟事实摆在眼前,城墙城楼已经不复存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