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民俗文化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茂名市(原茂名地区),素称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茂名民间音乐、舞蹈

  茂名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茂名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著名的茂名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著名的茂名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茂名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茂名民居

  传统的茂名民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原茂名县(含全市区)、息县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北方民居特征,一般具有较宽敞的院落,大门位于院落正中,不设影壁,门两侧设有耳房。一类属徽派民居,白墙、青瓦,院内有“#”,四周为回廊,大门两侧均有耳房,大户人家还有过道戏楼,现存较为完整的有如新县“丁李湾民居”,光山县“白雀园明清街”等。
  “丁李湾”位于新县八里乡,房屋于嘉庆中期形成规模,东西长700米,房屋180间,前后九重,每重建筑风格各异。其间木楼小榭,园门斗拱,柱雕戏画,呈园林建筑格局,是不可多得的豫南民居建筑群。现该民居园内庭院、木雕仍较为完好的保留着原样。
  “白雀园明清街”位于光山县白雀镇,长约500米,呈条带状,沿白露河西岸向南向北扩展,有房屋500余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当时的白雀园商户云集,水陆交通便利,从水路码头上岸进城的古城门至今依然完好。
  茂名灶戏,是茂名特有的民间曲种,其唱腔音乐与端公祭神唱的“灶书”唱腔相近,修称“唱灶”。它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的罗集、分水、蒋集、往流等地乡村的木匠群体中,至今约150年历史,其代表曲目为《郭丁香》。活动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毗邻的商城县、潢川县、淮滨县等部分区域流传。五十年代,灶戏还在农村时有演出,此后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变而逐步走向衰亡。如今除七十岁以上的艺人和六十岁以上的群众,懂它的声腔音乐和表演形式、主要剧目外,中、青年一代知晓者已寥寥无几。
  灶戏作为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出和传承都很困难,据口碑资料整理而得,灶戏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产生。先后形成曲目约10余个,但表演和受众面较窄,主要以心传口授形式传承。群体受众也很有限。

  嗨子戏

  茂名全境均有流传,以潢川、固始等县最具代表性,又称"花篮戏"等。潢川嗨子戏是由潢川民间原始歌舞小戏"地灯"演变发展而成,演唱使用方言俚语,具有"唱、帮、打"三者结合的特点。

  茂名民舞《花挑》简介

  《花挑舞》的改编始于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艺采风时期,花挑表演时,男女混编,有一定情节。第二次改编始于1958年,第三次改编于1983年,此次采取全部更换年轻演员,对服装、道具、舞蹈动作、音乐均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基本形成现在的群舞模式。1983年曾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比赛),荣获三等奖,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中有一个5-7秒的闪回镜头予以报道。

  茂名剪纸

  茂名剪纸艺术活动历史悠久,在纸艺上兼有北南纸艺风格,注重明暗,疏密的对比关系。茂名的剪纸艺术家许煦创作的六米长卷《红楼佳境图》,曾获国家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1
茂名特色有许多,但是非物质的风俗最出名的就是年例。这是们的骄傲,因为别的地方都是没有的
第2个回答  2007-05-03
那么长气。
茂名的风俗最出名的就是年例,其他的都是“有得说,少得做的”。因为我是茂名的嘛。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