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出自臧克家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如下: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此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改动。】

1937年抗战开始,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所以,你所问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闻一多先生所提倡的精神,最初的听众只是昆明青年,而后来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范围广至全国人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4
这个········· 是:说明闻一多先生不畏生死,和对大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他是口的巨人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他不但是“言”也是“行”了。闻一多不仅“说”而且“呼喊”,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主义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24
起先只有昆明的青年才能受到闻一多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教育 从闻一多先生默默地说转化成向全国大声呼唤,衬托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热爱革命的精神
第3个回答  2011-04-16
答案: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他不但是“言”也是“行”了。闻一多不仅“说”而且“呼喊”,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4个回答  2011-04-23
答案:说明闻一多先生不畏生死,和对大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他是口的巨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