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物价如何?十个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如题所述

因为生活的时代不同,民国和现代的物价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物价也会跟着不断发展,像现在的话,猪肉能买到30块一斤。但民国物价显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只能找找资料,对照民国时的生活日常物品和收入情况,做一个大概统计。

我们知道一个大洋就是一圆,字面上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块钱,但一个大洋的购买力绝不仅是一块钱,要知道民国还以厘、分来计算价格,一圆已经是相当大的面额了。

先来看看物价情况,这里我们拿上海的物价进行举例。资料显示,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而当时容量一石是10斗,大概在160斤,约合180市斤左右。因此,当时大米价格应该是在1.5分银元。


十九世纪初期,米价有所上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那个时候,一块大洋就是70元。又过了好些年,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米价有了一段稳定的时间,一斤米在3.4分钱,一个大洋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那个时候,一个大洋可以买8斤猪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期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在5分钱,一个大洋买18斤大米。一个大洋买得到的猪肉大概在7斤左右,棉布只能买8尺了。白糖,油,盐都有所上涨。于是,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减弱了,大概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后面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市石需要10个银元左右,一市斤需要六分钱,一块大洋只能买到16斤的大米了。一个银元买猪肉也少了2斤,只能买4——5斤,一斤需要2角钱。棉布买到的尺数也少了,一个银元可以买6尺。白糖,植物油,盐都涨价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民国时期的收入情况。

我们知道,民国时期重视教育,因此以从事文教工作的,如教师、作家、编辑等群体的月工资可达到100到200块大洋。当然了,也有比这个更高的,比如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其月薪就达到了600块大洋。不过相比这之下的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其月薪就没有这么高了,我们通过他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在北京时的月薪大概在200块大洋左右。不过好在鲁迅先生还有较为丰厚的稿费,因此一个月下来,其收入也能在300块左右(或更高一些)。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1919年的时候花费3500块大洋买了一套院子,等到晚年的时候,其一年的工资就达到了1.5万块大洋这么多。但是相比之下的普通劳工的工资就没有那么高了!

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劳动人民普遍每月的收入只有10块到20块,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但是注意了,这些劳动人员并非像我们现在是朝九晚六,一天只工作八小时,在当时,这些人一天的工作时间在十二小时左右,每个月至少工作28天左右(比现在的九九六还要严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想要拿到这十几二十块大洋并不容易。

但是,在经济落后,生活无依的时代,他们无论再苦再累都不愿放弃这份工作。由此可见当时处于底层的人民生活之艰苦。

所以,如果我们简单从人员工资的水平来看的话,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也差不多相当于100到200元人民币左右。当然了,此结论也并非是唯一且正确的结论,因为时期的不同,银元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再者来说,当时与现在的经济水平也不相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5~50元。当然,中国那么大,每个地方的物价还有一定差别,这里只是一个大概数据,答案并不唯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8
民国时期的物价不高,一个大洋的购买力绝不仅是一块钱,根据当时情况来看,一圆已经是相当大的面额了。十个大洋相当于现在2000元左右,因为现在大洋已经成为了古董,价格会高一点。
第2个回答  2021-04-28
民国时期的大洋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购买力会相对低一点。而在没那么发达的内陆城市,大洋的购买力还是挺高的。一块大洋在内陆城市相当于有两三百人民币的购买力,10块大洋基本够一个三口之家正常吃喝了。而普通的工人,工作一个月其实也就挣1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月薪三千。也就是说,十个大洋相当于现在的3000人民币。
第3个回答  2021-04-28
民国时期的物价不高,10个大洋相当于现在2000元左右,因为现在大洋已经成为了古董,价格会高一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