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宋朝生活,可以通过何种方式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

如题所述

都说生在大宋,生活安逸,尤其是士大夫,生活更安逸,宋代除了选官制度更为公平外,福利待遇也是一流棒,“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特色制度,更是让官员地位达到新高度,那么若生在大宋朝,都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呢?

想做官都有哪些渠道

在科举制发明前,想要在古代当官全靠投胎技术,不过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在宋代发扬光大后,出身不好的学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上仕途。

说起宋朝选官,大家肯定想到科举,但宋代这一种选官方式,还有门荫补官、纳粟买官、吏人出职、从军补受。当然通过“科举”和“荫补”这两条获得官职的人数最多。

科举:

不同于现代“高考”,虽然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宋代科举的独木桥可有好几座:贡举、制举、武举、词科、童子科及宗室应举

“贡举”是科举的主流,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皆有贡举选举得出。制举虽有但不常用,除非遇到国之大事,皇帝会临时设置科目,亲自筛选,选出人才。

从文不行,还是以从武。武举由兵部组织,经过比试选出武艺高强之士,考试内容有弓马、武艺、兵法等,武举获得第一就是“武状元”,虽然宋代重文轻武,但在两宋期间,也举行过不少武举考试。

荫补:

好不容易生在世家大族,就不能借着“大树”乘乘凉么?当然可以,荫补选官了解一下。

荫补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它的前身就是就是世卿世禄制度。除了科举制,宋代选官第二大方式就是“荫补”。朝中六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孙子、曾孙、兄弟、叔侄等皆享有荫补权利。

不过通过“荫补”获得的官职多位州县官,等级较低,所以通过“荫补”获得官职的有志者还会参加科举,来进一步提升职位。

从军补授:

获得军功而授官,在战斗中立下大功者事儿论功行赏,授予官职,不过宋朝是个热爱和平的王朝,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所以想要靠军工升官的机会还是少了些。

吏人出职:

虽然我们常说“官吏官吏”,但其实“官”和“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官”是由中央统一任命,享有一定的权利。而“吏”是由官员招聘,是官员的辅助。如果将“官”比作公司高管的话,那么“吏”则是高管秘书。不想当老板的秘书不是好秘书,在宋代,“秘书”也是可以晋升为“高管”的,不过这晋升道路必然是有诸多限制,人员少,官位低,很难通过这条路坐上“高管”之位。

纳粟买官:

如果觉得以上的当官方式都太艰辛,没关系还可以买官。遇到荒年需要赈灾,朝廷粮食不够,此时献粮赈灾也可进入仕途,做个“纳粟官”,然而“纳粟官”地位低下,自然比不上科举、荫补的官员。

生在大宋,想要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还是有很多条路可以走的。不过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官员质量参差不齐

买官的,胥吏升职的不如补荫的,补荫的又不如科举、武举的。选官途径占比直接影响整个宋代官僚队伍的素质,高级的官员大多是进士出身,原因正是如此。

“计其才行,可以居官治事者,纳粟、胥吏不如补荫,补荫不如进士、武举”《宋朝诸臣奏议》

入仕之后如何更上一层楼?

谋取到官职只是开端,在今后的仕途中,是升是降,是荣是衰均取决于宋代官员考核制度:磨勘法。

“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一段时间的政绩,来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宋朝立国之初便已开始采用磨勘之法,到了宋真宗年间,“磨勘法”已成为宋代特色的官员绩效考核方法。

“磨勘”,意味着升迁机会,什么官可以通过磨勘,多久进行一次磨勘均有明文规定。如果是在京为官,文官三年一磨勘,武官五年一磨勘,视考核成绩成绩决定升降,跟现在公司年终考核是一样道理,只不过虽说是“视考核成绩决定升降”,但其实在宋代的磨勘法中,“资历”比政绩更为重要,只要不犯错,平平淡淡的挨个三五年皆可升官。范仲淹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宋史·职官志三》

对于那些只想做条“咸鱼”的官员来说,“磨勘法”简直是完美的“考绩法”,只要自己因循守旧不犯错,官职就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这就导致有大批“咸鱼”官员,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似是“经验丰富”的元老,其实并没有显耀的政绩,所以北宋滥官成灾,办事效率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磨勘法”,宋代官员的考课方式还有“历纸法”。“磨勘法”看的是成绩,而“历纸法”看的则是平时表现,在日常工作中,上级官员会给下级官员的表现打分,并记录在历纸上。成绩优异为“最”,成绩差为“殿”,由上级官员评出“殿最”,平时表现差者,自然影响升迁,不过无论是“磨勘法”还是“历纸法”大多情况下都过于形式化,而没有达到其实际应有的效果。

退休制度及待遇

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致仕制度”是历朝历代官吏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致仕”无外乎分两类,其一,到了退休年龄,主动请辞;其二,到了退休年龄恋栈不退,被强令辞退。

宋朝遵循古礼“七十致仕”,话虽这么说,可执行起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武将王彦超69岁,差一年及到退休年龄,于是请求辞职。

“吾闻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吾今六十九矣,当自知止足之分”《宋会要》

但当时正处北宋初年,正是用人之际,宋太宗赵光义纵有不舍之情,但制度已下,只好准其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并且退休后仍允其享有将军俸禄。不过王彦超似乎成了“反面教材”,吴虔裕就曾放出话来:“我纵僵仆殿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便致仕”《宋会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日益完善,人才大量流入朝堂,用人不似宋朝初年那般紧张,反而开始出现冗官现象。

宋真宗咸平五年出台新规定,无论文武官,满七十岁即可致仕,身患疾病者可随时请求致仕。

随着冗官现在日益严重,宋仁宗皇祐三年又下新诏,文武官员到了退休年龄不主动辞职者,允许弹劾,并且不允许磨勘升迁。到了宋神宗时,“七十致仕”制度已被严格执行,那些到了退休年龄还恋栈的官员,都被朝廷下令辞退了。

“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宋史·职官十·致仕》

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士大夫的福利待遇更是极好的。致仕官员无论文副官,“皆转一官,或加恩子孙”,并且宋神宗熙宁三年后,允许文武官“带职致仕”,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以得到整份俸禄。

普通退休官员拿到的“退休金”是转到官职俸禄的一半,但带职名退休的官员即可拿到与在职官员同样的俸禄。除“退休金”外,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如宋仁宗年间,高级官员退休后,寒食节时可得两头羊,一石米,一石麦,两瓶酒。

“景佑三年有诏,致仕官旧皆给半奉,而未尝为显官者或贫不能自给......仍岁时赐羊酒、米面,令所在长吏常加存问。《宋史·职官十·致仕》

除此之外,宋朝官员退休后还可“升官晋阶”、享受“荫补待遇”、向朝廷讨要“恩例”等。

不过,即便宋代官员退休后福利待遇种种优厚,但古人寿命较短,七十岁在今日亦算高寿,何况在宋代,所以当官致仕,儿孙绕膝,享享清福,这种日子可不是谁都能享受到的。

宋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很完善,从选官道考课、酬劳、再到致仕制度,每一项都有明文规定,尤其是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征途,帮助“寒门”完成阶级跨越,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并且优待士大夫,致使宋代人才辈出,而两宋维持三百余年,都离不开这些优秀的士大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