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文化在宋朝时期达到巅峰和宋朝重文轻武有关吗?

如题所述

导语:前一阵子可以看到热播电视剧《清平乐》讲述的虽然是宋仁宗和曹皇后的故事,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想到了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我们小学时就开始背诵,当时觉得这词写得太稀松平常了,就是一段寻常的白话啊?可是到现在工作好多年后,只要念叨清平乐就能完整的背下来这首词,也能感受到那种田园生活的惬意氛围。

实在不能不说中国诗词的高明之处,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精深,中国诗词可以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诗词在唐宋两朝的发展最为炉火纯青,尤其是宋词,它比诗更有一种吟唱的优越性,写大场面,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气势更恢弘,写小事情则更婉约细腻如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小轩窗正梳妆"等。那么宋朝诗词的巅峰和宋朝实行的的重文轻武策略有关吗?宋朝这么多的文人轶事多于其他朝代又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重文轻武开端

公元960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当时的赵匡胤掌握着禁军,还担任归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职位。赵匡胤就利用自己掌权,而皇帝有年少的优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天下。说是轻而易举,其实也是宋太祖兄弟谋划很久才付诸行动的。他们的谋划中最重要的就是疆场历练,谋取兵权,笼络人心。


登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深知大臣掌握兵权会威胁自己的江山,所以早早的就实行了收回精兵,削弱军权,给丰厚钱粮的"杯酒释兵权"策略。给拥护自己的属下富贵,而不是兵权,这样做对臣子们来说也比较好,宋太祖一朝就没有出现大规模诛杀功臣的事件,参与起事的将领都得到了善终。



宋太祖除了"杯酒释兵权"策略外,还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等都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经过宋太祖的一系列举措,消除了历朝历代常出现的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现象。这就是宋朝三百多年中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的的原因。

重文轻武造就的诗词文化发展巅峰

在这些举措中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对宋朝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中国诗词文化在宋朝达到了巅峰,著名的诗词文人层出不穷,文人的待遇也得到提高,再也没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辞,成为后世文人追崇赞扬的朝代。这个举措就是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实施。也就是实行"右文抑武"的国策。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重文轻武,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完善科举,设置殿试,厚禄养廉等举措,使宋朝成为了文治王朝。宋太宗的一系列操作使中国摆脱了唐末以后武夫专权乱国的局面,使中国得以安定下来,有机会大力发展文化和经济农业等事业。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个举措的唯一缺点,那就是北宋没有可御敌的兵将,以至于外族入侵时只有被虐打的份。


宋朝之前的轻文重武

在宋以前,一个人要想获得好的功名,那么最好就是"马上封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想建功立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战场打天下赢得功名。唐朝很多诗人的诗里就描写了这种状态,杨炯的《从军行》里有一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还有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五)》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都是表达文人被轻视的,想去疆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唐朝像这样的诗还有好多,比如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王王维的"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且学书生辈,窗格老一经。"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