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辩证法

如题所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刚开始的依附关系,发展到主仆关系,然后就始终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层面,并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

第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把自然界的一切归结为神的力量,对自然界有一种恐惧感。古代人相信存在某种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所以对自然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例如,古代巴比伦人相信自然界具有精灵般的力量,相信人类命运受制于天上的星宿;古埃及人总把星座和他们神话中的神视为一体;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mind )”;古代中国人则相信“天人合一”,并心存对天(即自然)的敬畏之情。人们对自然的这种认识使得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神圣而神秘,人对自然充满无限的敬畏,从而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和、友善。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冲突。

近代西方自然观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人与自然由和谐到冲突的过程: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培根的“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更加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人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再到康德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这一系列的命题,对人的理性的弘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的理性成了“上帝”,在自然面前人可以无所不能。人们逐渐排除了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成份,日益确信:原则上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认识的奥秘,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驾驭的神秘力量;自然科学在日益开拓自己疆域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对自然的完全彻底的认识,而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逐渐生长起可驾驭一切的力量。祛魅的自然观支持了科技万能论,助长了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宇宙万物皆可一分为二,即主体与客体,人类是唯一的主体,非人的存在物皆为客体;客体只是主体认识、分析、解剖、控制或复制的对象,一言以蔽之,客体只是主体认识和征服的对象,即自然是人类的仆人,从而把人类与自然界割裂开来。

第三阶段: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物质文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给人的生存造成了许多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这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自然的地位、观念和价值。这对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构提供了现实的生存基础。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者们认为,现代人类的进步始终摆脱不了它所面临的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于人类破坏整个自然环境而带来的,归根到底来自人类近现代以来的对自然的征伐。

而要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一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坚持“以人为本”,反对“人本主义”,二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思想精华。

总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27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秩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呼吁人的自律与反思,唤醒人的德性良知。“天人互泰”是一种现代辩证的哲学理念,是在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在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界保持着互泰的和谐关系有着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第2个回答  2020-11-0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自然界具有客观性,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其次应该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第3个回答  2020-11-04
这几天集中看了恩格斯的自然的辩证法,着实难读。首先作为哲学的门外汉,这个辩证法的概念就够我吃两天的。从我最肤浅的理解出发,辩证的概念,应该跟中国人常说的理不辩不明相似,就是在彼此对话中不断纠正彼此毛病追求或最极致地追求真理的过程吧。想想这个词Dialetics,最早的语源正是源自希腊,再想想那些尤善坐而论道,实际肩不担担手不提篮,但没天理般的身材极度完美的哲学家们,应该理解得更容易点。辩证法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辩论,以追求真理,第二步是在这个发现过程中追求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那自然的辩证法呢?先看自然,从文章内容看来,意在两层:其一是自然观,其二是自然科学,似乎更多笔墨总在诠释自然科学上。不过换而言之,自然科学的诞生,本身就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如果我们以传统文理分域的视角看这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会觉得匪夷所思,或者大为赞叹,因为这本书里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学科分域。你能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博学的智者,穷极人类所有科学之精髓,来诠释为何、如何掌握自然的根本规律。无论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历史学,甚至社会学角度切入,学者们都能有所斩获,况且其中有些几近真理的内容,确实应奉为经典,如:"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这个观点出发,认识或顺应规律,才是人类成为所谓万物之灵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我们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样经典内容不胜枚举。但让读者更为瞠目的,一定文中是大量的化学和物理学公式,当时最新近的实验方法,社会现象,主要问题,从史前时代到当时当地的东西方历史常识,等等种种知识在这本著作中肆意而和谐地流淌……吃惊之余,让我和更为感兴趣的可能还是那点——怎样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这样博学的通才!目前国际领域中最出色的哲学思想家聚在法国,我的欧洲同事告诉我,那是因为法国的教育要求哲学专业者必须有自然科学研究背景才能录取。如此变态和有悖资本利益关系的要求,造就了一群思考人类未来的出色大脑。而哲学的重要价值,也只有在突破学科之间的樊篱之后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这岂不是该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学科构建和改变的深意吗?
第4个回答  2020-11-04
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的来看就是适者生存。就是要有共同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