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惹父母生气时他们会说我们不孝子

一般说到“孝”,总容易想到“尊敬父母”,实际上,儒家所说的孝,还包括了其他两个方面,即“祭祀祖先”和“生育子女”。为了尽孝,要生育子孙,使祖先得以再生。自己虽然要在某一天面临死亡,但是,通过子孙、家族的祭祀,而可能再生于这个世界。儒家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孔子的弟子曾子临死时对他的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让弟子们看看自己的身体是完整的,没有损伤,并以此为骄傲。曾子说,自己在生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十分注意不使自己的身体受损伤,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受之于父母的。曾子等都认为,受之于父母以完整的身体,应该以完整的身体还给父母。这种思想完整地体现在这样一句话中:“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是遗体,当然,父母的身体也是祖父母的遗体。如果继续追溯上去,就意味着自己肩负着过去的一切。作为生命,自己的身体肯定是过去的继承,生命是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生命论是孝的本质,孝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因此提出三个问题以供商榷: 1.人体器官捐献 儒家的孝认为生命是连续的,因此,人临死的时候,看重自己身体的完整。所以,在儒家思想下,提供器官,即使在科学上能够理解,在感情上却是不允许的。这也正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即儒家文化圈)人体器官供应较欧美国家更为缺乏的原因所在。儒家“孝”理论认为自己的身体受之于父母,又将传之于子孙,如果自己死后缺少某个或多个器官,那么自己的后代也将缺少这个或这些器官。 2.家族式管理机制 “孝”维系着整个家族的精神联系,同样是基于血缘的纽带,儒家文化圈中的人就比西方人更注重对家庭成员和整个家族的责任感,反映在企业经营中就是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大量涌现的家族企业。这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多数都是出自某个家族或与该家族有裙带关系,从而形成家族式管理机制。应该承认这种机制对促进亚洲,尤其是东亚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然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这个地区的家族企业因为不注重引进外脑、缺少民主管理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很难有长足的发展。所以尽管儒家文化圈中有一些家族企业崛起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但它们与西方许多真正的大型集团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3.“孝敬父母”与“生育子女” 先说“孝敬父母”。孝要“无违”,孝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以及“父母在,不远游”,这里面蕴含的合理成分值得继承和发展,可是如果一味遵从容易陷入“愚孝”,从而阻碍个人的发展。拓展开来,个人的进步又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如果因为“父母在”就“不远游”,或者一概“无违”,全部顺从,社会怎么会进步?中国封建社会从曾经的鼎盛到止步不前到落后,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呢? 再来说“生育子女”。生育子女本是天经地义,亦是自然而然,可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中国人又都忌讳被骂作“不孝”,因此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多子多孙,为了使家族开枝散叶,越来越兴盛,旧时代的女人成了生育工具,多生孩子(尤其是儿子)成了旧婚姻的最主要的目的。现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二十多年来,人口仍在迅速增长,人口基数过大固然是一个因素,然而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的“孝”与“生育”意识,难道没有对此产生任何的负面作用? 愚以为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