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震惊的婚礼习俗?

如题所述

结婚不闹新郎新娘,反而闹新郎的父母,家里的亲戚给所谓的“喜公公和喜婆婆”画喜妆,而且是越出彩越好,其实画出来的全是一些鬼脸,为了惹得全场人哈哈大笑。

我参加过我一个好朋友的婚礼,她是嫁到了外地,结婚那天我是她的伴娘,因为各地的习俗不一样,但是大多都会闹伴娘,那个时候我怕他们特别过分,所以我便和新郎说:大家都是好朋友,伴娘就不用闹了吧,万一太过火,不就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吗。新郎对我说:你放心吧,不闹伴娘,闹我父母。

婚礼当天,我和另一位伴娘一直在酒店里陪着新娘化妆,等着新郎来接,后来新郎把新娘接到家下车的时候,新郎的父母就站在车前迎接准儿媳妇,就是那个时候,男方的七大姑八大姨手里都拿着彩色的东西,我也看不出是什么,就一直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新郎的父母越是不让抹,这些亲戚越是抹的起劲。

后来新郎父母回过头来的时候,看到他们脸上,我瞬间就笑的上气不接下气,但是还要强忍着,脸上有红有白有黑,很是搞笑,而且抹上了还不能擦。

后来就是准备婚礼仪式,当时是在男方家里,仪式开始之前,是需要双方父母在舞台上各就各位的,新郎的父母刚坐到位置上,这些亲戚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化妆”,男方父母大概也知道化的太丑了,便一直拒绝,他们的举动反而让这些亲戚更起劲了,一个劲的抹,后来抹的脸上差不多了,她们才肯罢手。

后来仪式完毕,照全家福的时候,新郎的父母必须要带着这种“喜妆”拍照,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在出洋相的感觉,但是在新郎那边是好的寓意。

这个婚礼习俗真是让我觉得又震惊又奇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0
现在的年轻夫妇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已经大众化的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复古风。今天,
安阳婚纱摄影哪家好
  1.亲迎  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莫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亲迎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招车,唐代用图绘的障惋车,宋代以后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铖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破。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是妻亲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粟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亲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女方隔着街门向外喊话,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安阳婚纱影楼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些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是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妆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陪着娶亲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子则同时在妆扮。妆扮完毕,新娘由送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样,遇上宝财啦!有的少数民族鹜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
  2.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草节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下轿(车)撒花红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事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春深嫁女家》诗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人,弗令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毡,名曰:‘传袋’,又日‘袋袋相传,以袋隐代’。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郎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杂,多五彩缤纷的。华东、西北一些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而年龄大的,都要放拜礼,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来后,司仪唱xxx礼钱x块,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两个小时。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3.进洞房
  新郎新娘人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人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
  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粟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第2个回答  2017-11-10
我国的婚礼,传统的程式有六礼,分别为纳采提亲、问名换帖、纳吉卜婚、纳征下聘、请期定日、新迎大喜,亲迎之后,妇至夫家,六礼之仪已备。妇至之后,还有1、同牢,又称合卺,婿与妇行共饮食之礼也,类似现在的交杯酒。2、妇见舅姑,成婚的第二天早上,新妇拜见公婆,之后见夫家尊长亲属。3、庙见,即公婆去世的,婚后三月,新妇在宗庙祭拜公婆。3、婿见妇父母,宋时常在妇见舅姑之第二日行。
婚礼的俗礼大致有问卜与合婚、择日、催妆、障车、青庐、转毡、却扇、坐鞍、合髻(结发)、拜堂、撒帐、闹房、授巾、盖头、撒谷豆、看新妇等。以上这些在我的《传世经典与婚嫁仪俗——《醒世姻缘传》对明清山东部分地区婚嫁仪俗的表现》中有详细的介绍。如果要,把你的邮箱告诉我,我发给你。
少数民族的:
蒙古族流行一种“状元”迎亲的风俗,当天,男方要出包括新郎在内的3人,这3人的装束是,新郎是状元,另两人分别为元帅和军师。启程时,新郎要搭箭拉弓,朝东南西北各射一箭,快到女家,女家派3人乘马迎接,元帅要赏钱高声连问才能入内,开宴时,元帅军师要与女家的代言人舌战,赢了才可找新娘,当晚,新娘与娘家哭诉告别,被新郎抬到车上至新郎家再拜堂。
藏族青年订婚要签婚约证书,内容多是要双方互敬互爱孝敬长辈和财产继承等事,以诗歌形式写成。苗族,接亲嫁女时,要举行洗“和气脸”仪式,有些苗族地区,婚时要举行抢牛尾巴的仪式,一般两人情投意合,会是新郎夺去。彝族结婚有水泼新郎以讨吉利的习俗,彝族的阿细人在婚礼的第二天,新姑爷去娘家认亲,一进门,首先去泉水,挑一担清水就定了两人的终身。壮族新娘出嫁需脱鞋过桥,脱鞋表示从此脚印不再留到娘家了,过的桥是几块木板搭到新房门口的,她走完一块,拆除一块,表示新娘永远地住在丈夫家里。满族以前姑娘出嫁那天,要吃完娘家包的饺子,到了婆家,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一齐抢未熟的“子孙饺子”,会给新人留下一碗。
瑶族的茶山瑶,是半夜男方派房族兄弟4-6人点火把接新娘。
哈尼族,搭青棚、打“橄榄仗”和“牛屎迎亲”。哈尼哈卡多人办婚事的头一天,男女双方的家里都要各搭起一个"青棚"。这个青棚要由新郎新娘平时要好的小伙伴上山砍来木料、竹子,采来松毛、柏枝搭成。青棚上披红挂彩,装饰得喜气洋洋。搭"青棚"的当天,女方家要备办几桌酒席,请新娘的姑娘伴吃上一顿"喜饭"。席间,女伴们向要出嫁的女友祝贺,勉励她到夫家后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过好日子,还要赠送一点礼物作为纪念。"青棚"搭好后,选择一天属"狗"日子作为娶亲的日子。 娶亲这天,新郎要请最好的伙伴陪同。陪去的人一定要双数,意思是成双成对。陪去的人要穿上最好的衣裳,带上阳伞、雨帽(竹笠)、簇拥着新郎。当娶亲的人到达女方家时,早已等候在"青棚"里的一群卡多姑娘便一哄而出,手执橄榄,嘻嘻哈哈笑着向新郎打来。这时,伴随新郎而来的伙子急忙拿出携带的阳伞和雨帽把新郎掩护起来,不让橄榄打中。并要有一两个比较得力的伙子,冒着雨点般的橄榄袭击,冲入"青棚"内将装在竹箩里的橄榄全倒在地上。与此同时,陪同新郎来的其他伙子,以最快速度跑进"青棚"里坐下来。至此姑娘们的袭击便告终止。
高山族一般是男到女家,新郎上门。只需带简单的行李、一头杀好的全猪和3-5坛的米酒,婚礼常在村头的草坪上举行,要有持续七八个晚上的庆祝晚会。纱乡族结婚人们要送给女方家一些大的有口的馒头,寓示着来年丰收幸福。景颇族结婚送亲要连闯六关。
这些婚俗太多了,我实在打不过来了,不知你是否满意。
第3个回答  2017-11-10
1、三书六礼: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六礼是指由求亲到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所有手续。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步骤。

2、安床:即在婚礼前几天,选一个良辰吉日,在新人的新床上铺好被褥床单,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而做这些事的人必须是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家庭和睦的好命人,因为这样可以给新人带来好运。
闹洞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而且还认为闹洞房可以驱邪避讯,婚后能够如意吉祥。

3、嫁妆:嫁妆一般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的多少代表着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富,一般除了衣服饰品,还有一些象征衣衣比较好的东西,比如剪刀象征蝴蝶双飞,花瓶象征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这些都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而定。

4、上头:婚前择良辰吉日,男女双方在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撑红伞:迎亲当天,新娘站在露天处,由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