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朱元璋的墓,“明”字为何多一横?

如题所述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励志性的帝王,他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摸爬滚打最终成为九五之尊,建立了大明王朝,这其中固然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更多的还是朱元璋自己的努力,也因此,朱元璋在后世的名气是相当的大。

不仅是朱元璋,甚至他建立的大明朝,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的话说就是:明朝是自1126年北宋陷入女真人之手以后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近八百年时间内的唯一由汉人的一个王朝,足见其特殊性。

所以,明朝受关注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然,明朝逝去之后,他们的陵墓也备受关注,尤其是朱元璋的明孝陵。大清对明孝陵的关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墓,顺治帝入关之后就开始关注明帝陵,而康熙帝则是大清历史上最关注明孝陵的,他对待明孝陵的态度是极为特殊的。

那么康熙帝都做了些什么呢?主要是两点,其一就是数次谒陵,其二就是题“治隆唐宋”碑。很多人可能觉得谒陵没什么,算不得什么大事,实际上康熙帝的诚意是相当足的,康熙谒明孝陵是在南巡的过程中完成的,毕竟大清的都城在北京,而明孝陵在南京。

康熙是在1684年第一次谒明孝陵的,此时距离朱元璋去世已经将近三百年,康熙一行人到明孝陵的时候,所有扈从和大臣们都要在门外下马,而康熙帝从甬道旁进入,然后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礼,出来的时候依旧从甬道旁出来,然后赏赐驻守明孝陵的人,并下令禁止樵夫门在这一带樵采,又让南京的官员们加大对此地的巡察。

之后康熙还曾四次亲谒明孝陵,还有数次遣官员去拜谒明孝陵。而在1699年,康熙题写“治隆唐宋”碑在明孝陵,给予了朱元璋极高的评价。可以说,康熙帝对于朱元璋是非常尊崇的,这样尊崇自然也被一直视他为榜样的孙子乾隆帝所继承,乾隆六次南巡亲往明孝陵拜谒,行的也是三跪九叩的大礼,祖孙俩给予朱元璋的尊崇也算是前无古人。

当然,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后世对于过去的的私心尊崇,更多的实际上是为了笼络人心,加强清政府的统治。大清朝是满人统治时期,在最初入关的时候自然是很被汉人所排斥的,所以善待和尊崇明朝是他们的一个政治需要。这也是大清们受命于天的一个正统性表现。

面上的尊崇世人都看得见,但至于康熙心里是不是真的尊崇朱元璋就是另一回事了,当然也有说康熙帝实际上觉得大明朝是无法和大清朝相比较的,所以大清才能取而代之。这要说是大清的心理也无可厚非,但又民间传说说康熙帝除了对明孝陵格外尊崇外,还做了点别的事情。

许多去过明孝陵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众多的明字中,竟有的写的是“眀”,即“明”字中的“日”多了一横,相传这一横就是康熙帝拜谒明孝陵的时候命人添加上去的,意思是明朝不配来和自己争夺日月,因此将日月之明改为目月之眀,日是站在大清这一边的。

这样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毕竟明孝陵中确实有“眀”字,但这样的传说又是毫无根据的。首先康熙帝改字绝对是弊大于利,如果对明孝陵不敬势必会失去人心,这不是大清乐意见到的,康熙帝对明孝陵三拜九叩是为了什么?题“治隆唐宋”碑又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存着收买人心、稳固大清统治的心思,他怎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康熙帝真的要改字,也应该是将明孝陵中的所有“明”字都改成“眀”,而不是只改一两个,只改那么一两个又算是什么事呢?

那么,如果不是康熙改的,又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与明孝陵有关的“眀”字大体上有两处,一处是写在一个墙面上,内容是“此山眀太祖之墓”,这应该是民国时期有人写上去的;而另一处就是一块写有“眀孝陵”的石碑,这块碑是1961年才有的。

1961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80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其中包括19处古墓葬,分别是黄帝陵、秦始皇陵、昭陵、乾陵、岳飞墓、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也就是在这个确定好之后,才有了这块“眀孝陵”石碑。

那么,为何“明”会被写作“眀”呢?实际上,在古代,这两个字是同一个意思,都来自一个字,即“朙”。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而“明,古文朙从日。”

《康熙字典》中记载:“田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也就是说明和眀都是从“朙”演化出来的。在古代,“眀”同“明”,用哪一个都可以,可以随意切换,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到了现在,“朙”成为“明”的繁体字,而“眀”的适用范围则越来越窄,基本只在书法中出现,一般生活中很少见到这个字,所以很多人看到用“眀”代替“明”的时候才会感觉奇怪。

实际上,不仅明孝陵中有的“明”字是用了“眀”代替,就是圆明园中的“明”也有的用了“眀”表示,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这是因为两个明字都是从“朙”这个字简化来的,平时使用“明”字,而在雕刻石碑或者书法上,一般都会使用“眀”字。关于明孝陵朱元璋墓碑上的那个明字写成了眀这件事,很多人都拿这件事来黑清朝,说是康熙给人家改的,还有人说是人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够,所以写了个错别字。但是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都是民间的无稽之谈。

有人说,康熙为了不让大家思念明朝,于是禁止大家使用明这个字,所以把明加了一横,变成了眀。还有人说,这个是当初康熙在祭拜朱元璋的时候,为了讽刺大明,所以刻意让人在上面多加了一横,来讽刺大明“日月无光”。但是,不管是哪个说法,其实都是在黑人家康熙,黑清朝。康熙作为后世皇帝,为了收拢民心去给朱元璋三拜九叩,又怎么会多此一举,做这种羞辱别人的事情,刻意惹怒他们呢。

所以,剩下的那种说法才是有道理的。就是说,原本的“明”也好,还是“眀”也好,其实都是由“朙”这个字简化来的。在平时的日常书写中,大家偏爱写“明”,久而久之,“明”就成了主流写法。而另一个“眀”,则是在写书法、刻石碑的时候使用的。从古至今,大多数书法家在写“明”字的时候,都喜欢写成“眀”。比如说圆明园的牌匾上,写的就是“眀”,而不是“明”。

不仅仅是圆明园这样写,包括王献之的《洛神赋》、成都武侯祠里的牌匾等等,上面都是写的“眀”字。甚至于说,建国之后,南京市政府建立的“明孝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面的那个“明”也被写成了“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