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说不出一二?

如题所述

我想到为什么我和那些牛人和专家会有差距?同样是读书,同样的时间,我可能读过就忘了,而牛人却能把书中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串联,为他所用。还有和牛人一样,我平时也涉猎了很多书,但到了需要用的时候却拿不出来。而牛人却能将众多读过的内容吸收消化,应用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甚至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为什么会导致这么大的差距?采铜的讲座替我解答了这个疑问,归根结底到两个字上面,那就是聚焦。一般的人在学习知识和阅读书籍上缺少的就是这个聚焦的能力和意识。来什么学什么,什么热门学什么,也许在某个帖子上看到一本书很好,也买来看。一切知识都是被动接收,强塞进脑子。导致学了很多,但是真正消化的,能够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少只又少。这就是没有聚焦引起的后果。正是因为这样,我看的书可能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点把这些书的内容有机串联起来,没有建立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在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甚至想到了也不知道怎么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8

前两天看了某大V采铜在微信上做的一个讲座——建立个人知识系统。整个讲座围绕如何让我们在知识学习的时候系统化,更有条理和组织性来展开。讲座分成独立思考、正确评估、如何思考、深度学习四个部分。在听之前我个人就感觉这种关于思考和学习方法的话题其实是不容易讲的。然而采铜却如庖丁解牛一般,把他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他自己建立的知识系统的方法一一展开,让我颇受启发。

在整个讲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采铜提到的在学习之前要问自己一个长期的问题,也就是根源性的问题。仔细想一想在接下来一年或几年内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不要局限于文字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开放视频,即相关的公开课程甚至与此有关联的电视剧、美剧都可以拿来利用做研究。采铜提到的这种学习知识的方法让我耳目一新。我们从学校里一路走来,所接收的传统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式的,也就是一本书,一门课程里面包含什么内容就闷头学习什么内容。而采铜提到的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这种方式完全是主动的,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就能极大的激发求知的欲望。比起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这种方法学习的动力更强,兴趣也更加浓厚。

由此引申出来,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更准确的说是想好一个立足点再去探索,这个立足点就是这个根源性的问题。像采铜举他自己的例子,他之前给自己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高效的学习?”由此去探索,搜集相关的资料。去看前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总结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里采铜又给了听众一个新的观念——即,有了问题之后,去搜集的资料不要拘泥于学科、课程。因为这些学科和课程的划分,都是人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学的方便。如果要系统性地解答自己的问题,就要破除这种界限,根据自己的问题去搜索不同学科、课程和书籍上的知识,在它们上面找到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内容。国外很多专家都不只是在一个领域上的专家,像采铜提到的赫伯特·西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同事获得了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和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如西蒙所说,他的所有研究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一个问题上,那就是人类的认知模式是什么样的。

第2个回答  2017-08-08

叔本华在他的《论思考》中说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性,“哪怕是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也不及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馆。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它们也才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所以,我们在阅读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把书从头到尾看完了,就算学习了这本书的观点和知识。这只是学习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就是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分析书中的观点和知识,把对自己有用的添加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简而言之,要有效并且高效地学习,就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建立知识体系,前提就是聚焦,也把阅读和学习的焦点也就是根本性的问题找出来。再提出问题之后再去学习和阅读,方才能事半功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