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 该怎么入手研究呢 顺便求相关资料

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 该怎么入手研究呢 顺便求相关资料 急用 谢谢了~~

  黑格尔曾经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述:“所以古典性艺术须处在一种熟练技巧高度发展的阶段,才能使感性材料听从艺术家的随意指使。这种艺术成规必须先已存在,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不再成为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毫无疑问,黑格尔说这段话的时候对唐诗艺术是不了解的,但诗歌在唐代达到那样空前的高度,却正是他所阐述的那样一个过程的产物!回顾诗歌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诗经》比较稚拙的话,那么汉乐府的五言似乎还很粗糙,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初露风采,而到了唐朝,古典诗歌才达到了高峰。唐诗之所以兴盛,前代的积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技巧的成熟;抒情手法的精美;音韵格律的规范;都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要的前提条件。特别唐前的各个时代为唐诗准备了丰富的意象,使唐诗更加蕴籍含蓄而富有韵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意象在唐诗中运用十分广泛,“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等都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意象。意象的应用为提升唐诗的境界,强化唐诗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认识唐诗的意象对于体会唐诗境界,把握唐诗境界的空间性、呈现性、情绪性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孟浩然的诗句:“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鸣两岸”、“月照孤舟”的意象里包含着一种孤独、寂寞、冷清的的情绪,当一片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这些意象而展开的时候,它所包含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挥发、弥漫、充溢了!
  说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应用了许多隐喻意象的诗。第一句看似交代昨夜的环境,实际却是隐喻,“昨夜星辰”象征着昨夜的无比美好。满天星辰,星光灿烂,且与日思暮想的佳人相遇,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一隐喻十分形象、巧妙。第二句交代地点,第三句则非常精彩,表现了诗人的向往,他多想和心上人一起插翅飞走,去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这一隐喻意象不仅把抽象的心理愿望变成了精彩的可触及的具体形象,而且非常契合恋人的心态。第四句承上句而来,以灵犀的传说隐喻恋人心灵相通,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也使得这一佳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除此而外,李商隐并非无题的诗歌中也有不少隐喻意象。例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也都是有创造性的隐喻。可见,隐喻意象应用得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寓意更加丰富深刻。
  大凡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仅仅用“对愁眠”三个字说明情绪,其余均用写景来渲染情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抒情意象的代表。诗人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样凄清的景物来烘托和点染离愁别绪,使诗歌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唐诗中写景和抒情是精密关联的,景映情,情染景,情景交融自然才能相得益彰。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的诗歌很多,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意象体系中借代的使用。记得刘长卿的《王昭君歌》:
  自矜娇颜色,不孤丹青人。
  哪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汉宫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这首不长的诗歌中,汇集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女性的借代或代字。以“颜色”、“玉颜”、“纤腰”、“双蛾”代替王昭君,避免了直呼昭君的直露和使用词语的重复,也使昭君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使王昭君这个抽象的名字在读者面前显现为有血有肉的美女形象。那种哀怨、那种寂寞、那种乡愁都透纸而出,令人潸然泪下。
  总之,意象体系的应用,对于诗歌的场景烘托,画面凝炼,形象生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唐诗,分析其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