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

自十月革命到1930年代中期,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十月革命后,而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将农民的余粮与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工业化,将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体供应;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极大限度上集中了国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发暴动。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以固定粮食税代替征集制;工业 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有国家管理,中小企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农民支持,是国民恢复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30年代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实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弊病越来越突出,甚至影响苏联的存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帮助度过了,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但是余粮征集制度等制度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工业的全部国有,失去了市场的调节,苏俄发展困难。(领导人过于乐观,导致了农民的反抗,士兵的起义)新经济政策(1921---1924),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减少了计划加强了市场,苏俄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正确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斯大林模式(1925---1992),最主要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拱卫国防,轻视轻工业的发展(是导致的重要原因),初期让苏俄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欧洲第二的工业强国,为击败德国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后期该模式老化,国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使得苏联被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启示(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18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