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怎么理解?

如题所述

这句话是讲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前人对此曾作出过不同的理解与评判,但多是简单地批评其为复古与倒退,很少能对其合理性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关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却仍需要作较为深入地探讨与分析。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对于这一点,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曾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氏族社会长期延续于正式的阶级社会之前,它确乎有为阶级社会所丧失掉的许多人类的优良制度和个体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此外“有为”(如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只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这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过多和反复不定的政令只会使人民疲于应付,无法按照其本来的规律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有为”。再次,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们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对于这一句,各家的注解有所差别,但结合“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节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老子这句话的重点放在这样一层意思上:使人民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适意,知足常乐,不求变化。因为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在老子的哲学中,其思考的出发点是整个宇宙。这使他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全局观念,这是老子较其它先秦诸子高明的地方。因此作为他开出的救世良方,“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全局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虽然它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原样实现,但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去对它进行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合理性所在。正是因为这些合理性,我们在处理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发展到如今,环境、能源、生态等等问题开始凸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提上议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就会觉得老子这样设计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实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有人批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保守的、复古的,这实际上是过份要求古人了。詹剑峰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中曾分析过:中国古人有“变化的观念”,有“发展的观念”,但没有“进步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在欧洲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才出现的,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才进入中国的,因此老子没有“进步的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他在经过一番哲学的思考之后,得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长治久安,是要“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时候,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好的警示。此外还应注意的一点是,老子所说的“国”与今天国家的意义有着较大的区别,多是指的一种分封的邦国,他所谓的“小国寡民”,主要的是一种地方自治的主张,而这也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往往不利于其发展。如美国的联邦制度,其各个州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今日的欧洲,也正朝着这一趋势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不断地一体化,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个人的独立空间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对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给出了一种新的注解。中国古代几乎没有逻辑思维,老子的思想尤其如此。没有像西方那样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他的哲学思想只是一种对世界的直观体认,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也是在其哲学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对社会的美好设计。但这种直观的认识却往往有着不可低估的合理性,这只能说是哲人的一种大智慧,不可简单地视为古人的空想。参考: http://ddliancong.bokee.com/379231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3
市面上的解释都是站在私利的角度来看的,所以,市面上的解释都是错误的。这句话是说,人民安居乐业,大家都道德敦厚的社会,可以达到这个样子,没有对立,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算计,大家都和睦相处。虽然大家相邻而居,直到老死也不会相互结盟来干坏事。大家都能在光天化日下从事,不用偷偷摸摸地议论些见不得人的往来勾当。 大家都把生命看得重要,不会为了外在的私欲去从事一些非法的买卖(),所以也用不着远走他乡地迁移。

建议你先读100遍,连续不断地读三年,再思考三年。在来谈 《道德经》。
第2个回答  2013-10-15
这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第3个回答  2013-10-15
虽隔得很近 但没来往 比喻心里隔膜 小国寡民意识 无大局观念
第4个回答  2013-10-15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