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主要过程

如题所述

楼下仁兄回答的基本正确,我所要补充的是为何虽然内阁只是个三品的官职却足以威胁到皇权。
这主要有古代的科举制度说起,我们都知道,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举人们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成为进士,还有些没有考中的又路途遥远不愿回家继续读的,就可以进入国子监进行学习,等到感觉够格了,继续参加会试,而那些考中的进士,又分为三甲,成绩优秀的成为一甲,继而二甲,三甲,一甲由皇帝直接面试,角逐状元,榜眼,探花,这就是殿试,而二甲以上的进士,可以入翰林院成为一名翰林,翰林其实不是什么具体官职,只是一个头衔,但是这个头衔代表着荣誉。
我们继续说这个国子监,国子监就是一所明朝官办的一所专门培养科举人才的学校,基本等同于现在的中央党校,而国子监的校长叫做国子监祭酒,国子监里的学生都是他的门生,而国子监我之前说了,是专门培育科举人才的地方,所以,一般来说在国子监读过书的人在会试都能考出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最起码也是个二甲。
我们再说这个翰林,这个翰林院,也有一个掌院,通常来说翰林院的掌院都由六部尚书的或者三司的最高长官之中学问最高的一个来兼任。
而明朝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就是想要入阁,必须得是一名翰林,因为当时人们的想法是只有成绩好才说明你有能力,而明朝九大职能部门的最高长官既六部尚书,大理寺丞,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司的通政使,大多数都是翰林出身。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张居正的老师,著名的权谋家,隐藏夙愿数十年,最终斗倒奸臣严嵩的内阁首辅徐阶,他在担任内阁首辅之前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是想这么一个人,看似他没多大势力但是实际上他的实力足以威胁到皇权,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下,首先他担任过国子监祭酒,那么说从国子监考出来的进士,不管成绩好坏,都是他的门生,见面都得叫一声老师,他又担任过翰林院的掌院,那么说九大职能部门的长官,大到尚书小到侍郎都曾经是他的下属,可以说在朝为官的人,百分之八十都是他的人,那么如果这么一个人,他提出一个想法,皇帝如果不同意,他就辞职,那么上到二品尚书,下到六品主事,一起跟着辞职,那么朝中无人,国家就要灭亡。
而且楼下的仁兄也说了,朱棣是由于公务过于繁忙,自己忙不过来,所以把一部分事物交给内阁来做,那么在几代之后,那些由内阁做的事皇帝从来没做过,除了内阁谁也做不了,内阁辞职回家了,皇帝自己不会干,也会很棘手。
所以一般来说,在明朝,内阁所提出的意见,皇帝大都是同意的,说的准确一点是无条件服从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朱元璋为巩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制度,但他是个工作狂人,更是强人,不需要他人帮助能一个人完成所有军国要事,到了朱棣时期,成祖渐渐为日益繁多的公务而心力憔悴,他需要人帮自己工作,于是内阁应运而生,但朱棣时期的内阁还远远没有宰相的权力,比如决策权等重要权力朱棣一直牢牢的抓着不放,到了朱棣孙子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开始上升,但朱瞻基给予内阁权力的同时也拉起了另外一个势力以求限制内阁,那就是宦官集团,教太监们读书,给予文化,设立司礼监,给予批红的权力,这些是好是坏,以及后面的与内阁之间争斗都是后话,内阁经过英宗代宗时期到武宗时期,已经拥有了足以抗衡皇权的权力,明朝中期以后进入名臣时代,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的身上已经超越宰相权力太多了甚至是超越皇权 。

你可以百度上问啊,高人的回答文笔好,内容详细,总结全面,不像我信口胡说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