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是让张无忌真正忘掉招式吗

如题所述

张三丰传给张无忌的是“剑意”,而非“剑招”,要张无忌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若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小说背景:

《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该书表达了作者既反对异族侵略,也反对本民族暴政的思想。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介绍:

1、灭绝师太

郭襄女侠的再传弟子。峨眉派第三代掌门,其俗家姓方。拥有“峨眉九阳神功”镇派之宝,一生孤傲清高,创“灭剑、绝剑”剑法。其剑法精妙,奇奥绝伦,出神入化,凌厉无比。有倚天剑在手,无数武林高手败于其手。

年纪不算老,不过四十四五,“容貌算不上美”,两条眉毛斜斜下垂,看来极是诡异,满脸丧气。平时自诩名门正派,一身正气,面冷心更冷,毫不容情,性情孤僻,为人偏激,行事心狠手辣。 

2、陈友谅

成昆弟子,丐帮八袋长老,少林俗家弟子。三十岁上下,穿丐帮服色,衣衫浆洗得于干净净。使用的兵器为弯刀。灵蛇岛上使阴险手段,与郑、季两位长老欲夺屠龙刀,未能得逞。他野心勃勃,妄图与师父成昆独霸天下。

在丐帮帮主被害死后,他找来山西的刘敖假冒史火龙帮主,自己混入丐帮,成了八袋长老,欲夺丐帮帮主之位。陈友谅武功不高,但城府很深,计谋多多。

3、张无忌

武当派第二代“张五侠”张翠山与天鹰教紫微堂堂主殷素素的儿子,明教“金毛狮王”谢逊的义子,天鹰教教主殷天正的外孙,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在北极冰火岛出生,认谢逊为义父。在那个与世无争的环境下长大,又秉承三人教导,从小性格良善。

他跟义父在一起,学到一些基础的武功。十岁那年,跟随父母乘木筏回到中原。当武林得知张翠山和殷素素归来的消息后,无论正派还是邪道全都前来围追堵截,千方百计想从他们身上获得谢逊与屠龙刀的下落。

小小张无忌也成了他们瞄准的对象,作为猎取情报的突破口。自此,他开始踏入江湖,开始明白世间人心的险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倚天屠龙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在二十四回中,张三丰将自己新创的太极剑传给张无忌,让张无忌现学现卖,去斗赵敏手下的阿大,即“八臂神剑”东方白。张三丰将太极剑慢吞吞软绵绵地演了一遍,问张无忌看清楚没有,又问他忘掉没有,张无忌想了想,说忘了一大半了;接着张三丰又表演了一遍,竟和前次完全不同,又问张无忌忘记了没有,他说还有三招没忘;这么教下去,直到张无忌说全忘记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的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接着张无忌就以这一套已经忘记招数的剑法,用一柄木剑去斗东方白。只见“一柄木剑在这团寒光中画着一个个圆圈,每一招均是以弧形刺出,以弧形收回,……始终持剑画圆。”取得了胜利。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情节,姑且不论是否应该忘掉招数。先说张无忌怎么会产生忘掉招数的念头的。在他从张三丰处学太极拳和太极剑以前,他曾在冰雪岛上随谢逊学艺。那时,谢逊不管他懂不懂,先要他记忆和背诵各种武功口诀和要领。这样;在他学武时,就会养成记忆口诀的习惯。 在学太极剑时,张三丰没让他忘,他是不会突发奇想,产生将招数忘掉的念头。即使他是极富创造性的聪明人,产生了忘掉这些招数的想法。在张三丰没有明确告诉他要忘掉以前,他也不会主动他说出自己已经忘掉了。这很容易让人看作是对张三丰的不尊敬,或是对张三丰的太极剑的蔑视。 在此之前,张无忌曾用太极拳和人过招。张三丰认为他的“拳招中棱角分明,未能体会太极拳那‘圆转不断’之意。”于是临阵指点他要“太极圆转,无使断绝,……一招一式,各顺节节贯通,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于是张无忌按“圆转不断”的精义,“一个圆圈跟着一个圆圈:大圆、小圆、平圆、立圆、正圆、斜圆一个个太极圆圈发出。”战胜了对手。 经张三丰指点后,张无忌使太极拳的方式,和他后来在忘掉太极剑的招数后,使太极剑的方式是相同的。由此看来,所谓“忘掉招数”的“圆转不断”实际上是一回事。为什么同样是画圈,前后不远处,怎么就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来指导呢?既然两种武术极为近似,张无忌在得到张三丰指点后,使起来也很相似,何以前后有两种不同的诀窍?很可能是金庸在写了张无忌圆转不断地画圆圈取胜后,突然想到,如果只画圆圈,何须招数,于是,就在下面教太极剑时,要张无忌忘掉招数。如果,这样猜想没有错的话,张无忌学太极拳时,也应忘掉招数的。 另一种可能是,金庸在写完张无忌用太极拳取胜后。再让张三丰用“圆转不断”来指导太极剑有点重复之感,于是。 突发奇想,让他把招数忘了,而且,张三丰没有作任何提示。 张无忌就自己开始忘招数了。 情节变幻突兀,让人无法预料,太生硬了。 “圆转不断”好像是符合太极拳和太极剑的精义的。自从有太极拳和太极剑以来,修炼的人极多,当然,似乎都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看其中的好手表演,都似有一种连绵不断之意,从来没听说过哪位教练要人们忘掉招数。招数是不能被忘掉的。否则太极剑怎么会流传下来?张无忌也没有忘记太极拳的招数。在后来,他和范遥过招时,他还使用了太极拳的具体招数,可见他没有忘,为什么偏要忘记太极剑的招数?太极剑的招数也不应该被忘掉,否则,何需年近百岁的张三丰“缓缓起招”,这起手式一展,随着一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挡、右拦挡……”地亲自演练?太极剑又何需这些招式?张三丰一面在教,一面又要人忘掉,真是有趣。张三丰要人学些什么,忘记些什么呢?按金庸的解释是:“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都忘的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 无穷无尽。”原来教的是“剑意”和“神髓”,可真够玄的。 有没有应该忘记的呢?低水平的初学者,一招一招地练,次序一点也不敢错。对于高水平的学习者,应该将各招的次序忘掉,融会贯通地将招式存乎心中,随心所欲地运用,绝不能拘泥招式的次序。这就有些像学生们学数学,在开始学公式时,只会算那些和例题类似的题,心中也得记住那些例题是怎么做的。等学得明白点,就可能灵活运用了,例题也就会被忘掉了。公式是不能忘的,公式忘了,只剩下公式的“神髓”.考试恐怕还得不及格。 中国古代的武术家们可能是为军队或官府服务的,或是当山大王之类没本的买卖的,也可能是当保镖或给人看家护院,也可能只是为自卫防身。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一旦动起手来,多是拼死相争。武术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你死我活相争时,是没有共同的规则的,只要有武器,不论是什么,只要有威力,能适用,就一定会使用。为了这种目的,中国武术中,最讲究的是使用长枪的武艺,因为长枪的威力大。不过,不知为什么,这种武器几乎从不出现在现代武侠小说中。传统的中国武术和有规则的体育运动是根本不同的。 自从枪炮类武器,特别是自动武器广泛应用之后,武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本来,中国的武术和体育项目有根本的不同,现在非当体育项目不可,于是只好来比赛武术套路。 每一动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个招势接一个招势,不这样也是不行的,譬如,两人拿着器械表演,若不按着一定套路打,弄不好一个人会把另一个人打伤甚至致死,这就不再是一种体育运动了。 把本来是决胜负判生死武术,变成表演套路的观赏性体育项目,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据朋友讲,在香港和东南亚都曾有人组织擅长中国武术的好手去和别的国家的拳击手比赛,多是以失败告终,即使是允许用脚踢的泰拳也是这样。这并不能证明武术不如别的拳击,更不能说明中国人不行。理由也很简单;中国武术是一种决生死的打斗技术,这样的技术是没有规则的,为了胜利或为了活命,可以用任何招数,可以用任何器械,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一用规则限制,武术的真缔就被限制没了,赢少输多自在情理之中。 记得前些年报纸上有一则报道,说一位全国女子武术套路比赛冠军,夜晚归家,被一群小流氓拦住,这位冠军在受辱时,毫无办法,平时练的那套路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这里的问题之一可能是在平时练套路时没有注重力量的训练,只有花架子了,没有劲;另一个问题就可能是不会灵活运用所练的招法了。 记得在小学读书时,曾听老人讲过一件事,说一位有名的老拳师教自己的小孙子一些拳术。这位武术名门之后,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每打必输,打输之后,还一定要指责同学们的打法不对。这个故事是否真有其事,现已无法考证。学武术时,死学硬记,每打必输的事是会发生的,至于说胜利者打的方法不对,那就只能算是小儿之见了。 新一代的武侠小说的作者们,都是在新式武器已经取代了古代的冷兵器后,才创作这些小说的,是不是由于他们只能看到这样套路表演式的中国武术,思维受了限制,才把武术写得每一动作都得按一定的规矩呢,还是只是为了看起来花哨,才写出那么多招式来呢?如果,尽量向好处想,也可能是武侠小说中的佼佼者,早已看出这种套路表演只是对中国武术的精髓的阉割,故意把一切动作都写成有招式的,来进行讥讽呢?在武侠小说中能不能看出这种讽刺呢?愿那些专门练套路的武术家们能忘掉一些东西,让中国武术尽可能地发扬光大,但是,看来却不应按《倚天屠龙记》中所说的那样忘掉招数。 顺便说一下,在第八回中,西华子讥笑俞莲舟说:“俞二侠这一招“如封似闭’的推搪功夫,果然高明的紧啊!”这个“如封似闭”的招法是后来张三丰新创的太极拳中的一招,西华子怎么会预先知道这个招名,这大概又是一个疏忽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