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匆匆那年》读后感!

不求长度,只要真实.

我被文案吸引,或者,也想看看那些我们可能曾经走过的日子是怎样在经历的。看完之后,觉得很压抑。方茴和陈寻从高中开始恋爱,一起走过青涩的少年时期,他们那么爱,甚至为了能上一所大学,陈寻在高考时故意放弃了一道大题。但是这样单纯浓烈的感情却并没有有一个完美的后续。大学时期的陈寻,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优秀和耀眼,身边有了许多不同的人。他爱上了别人。固执的方茴放开了他,却放不过自己,以伤害自己来掩盖内心的伤痛,她和一个声名狼藉的龌龊男上床,并不幸怀孕,堕胎,最后离开……在漫长的时间里疗伤,终于能够面对和回忆那些过往的岁月。
老实说,看文案时以为是轻松文,毕竟那些少年时代的回忆是每个人生命中的珍宝。可是这样的文章内容真的有点虐,至少我认为,方茴太偏执,她和陈寻的缘分也太让人伤心,让人心疼。
从《匆匆那年》放到那开始,我就不敢看,心里很复杂,有时候看小说只是为了发泄一种现实中不能有的心情,自己为自己编织一个梦,在文字中,自己幻想一部电视连续剧,带有些许yy的意思。看完的时候很难受,非常难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憋屈,想哭,又不能哭,怕吓着别人。看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女主,所以憋屈是方茴的憋屈,想哭也只是方茴的眼泪,我只是在看戏的时候,太过于沉迷,误以为,我就是她,误以为,在流逝的匆匆那年中,在伤害与背叛中,痛到发抖的是我,哭到发抖的是我,不管不顾的是我,痛极自虐的是我,心碎的也是我。我在别人的故事中跟着她一起紧张,惶恐,遇见,心动,甜蜜,发愤,忐忑,灰心,失望,绝望,心碎。
方茴是什么时候认识了陈寻?高中一开始,那时候的喜欢还只是喜欢,甚至连喜欢都不敢,觉得那么羞耻,可是那时候的喜欢又是这么平淡而简单,电影胶片中或欢喜圆满或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他们眼里都当不了真,他们总认为自己会经历与众不同的恋爱,以为这样无所事事的日子会一直继续下去。陈寻对方茴说过会永远对她好,他们会永远在一起。但是轻易说出永远的他们,那时候却不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很久很久的以后,长大的他们终于发现,原来还是在岁月里落入俗套,原来自己,还是不够特别,仍然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和他们一样哭过笑过爱过恨过想念过忘记过,终于将那些“过”都过去,终于丢失了那年的自己,终于和那时每天都陪伴在身边的人各奔东西。
以前的时候我看过这样一句话并且深信,“你遇上一个人,你爱他多一点,那么,你始终会失去他。然后,你遇上另一个,他爱你多一点,那么你早晚会离开他。直到一天,你遇到一个人,你们彼此相爱。”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爱但却以为自己知道,现在的我看到这句话只觉得恍惚,似乎更相信“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那些生命中发生过的事情都无法避免,但是那些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全部一样,面目模糊,只是因为相遇的时间不同而与不同的事情和心情有关。甲和乙的不同,不在于他们的姓名身份性格,只在于时间,仅此而已。
匆匆那年过去了,想到这儿,那些因为小说留下的抑郁和难过也慢慢过去了,最后的最后,方茴和陈寻会不会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像方茴说的,他们认识了十年,相爱了三年,彼此折磨了两年,了无音讯了五年,在一起的时间已经和不在一起的时间一边长了,他也慢慢从她生命中的全部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些似水的年华已经过去了,那些分享的甜蜜已经散去了,那些曾经的伤口已经平复了,那么就这样过去吧,只要知道,现在对方都很好,见不见面,想不想念,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就像那颗情人节的德芙心语巧克力,“错了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忽然想起那句话“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记住它的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喜欢庄子,也可能因为喜欢这句话的豪气,心里觉得喜欢,却不是特别理解,总认为,相忘于江湖只是“不如”,到底勉强了一些。现在才明白,那样的相忘或许只是给回忆另一种出口,不让那些曾经相濡以沫的日子在流逝的岁月中染上怨恨妒忌伤害等灰扑扑的颜色,那才是最好的结局。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才听到《那些花儿》的,或者是什么时候开始记得的,或者第一次看到的是一篇文章,然后才听到这首歌?具体日期已不可考。像他们一样,我也曾经想把那些过去的岁月,像对待一颗颗透明却又流光溢彩的水晶珠子一样,用一根细细的线,小心的、轻轻的串起来,一生珍藏,可是我终究还是没有那样的力量,只能也让他们散落成那些花儿,空气中还有存在过的芬芳,而我们已经各自奔天涯。而那些曾经晶莹剔透的青葱岁月,那些在岁月中深深爱过也深深伤害过的人们,终于在悠悠的时光里,落地成灰。(以怨念而始,以祝福而终,祝福方茴、陈寻、乔燃、林嘉茉、赵烨们,祝福曾经是他们的我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